时间: 2025-05-02 04:20: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20:23
“佞恶”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佞”和“恶”。其中,“佞”通常指谄媚、奉承或不正直的行为,而“恶”则指邪恶、不良或恶劣的品质。结合起来,“佞恶”可以理解为指那些表面上谄媚奉承,实则心怀恶意、行为不正的人或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佞恶”常用来形容那些表面上讨好他人,实则暗藏祸心的人物。例如,在历史小说或宫廷剧中,这类角色往往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表面上对君主或上级极尽谄媚之能事,背后却策划阴谋。
在口语中,“佞恶”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人们会用类似的表达来形容那些虚伪、两面派的人。
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探讨“佞恶”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影响,分析这类行为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破坏。
同义词:
反义词:
“佞”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原意为巧言令色,后来逐渐演变为指谄媚、奉承。“恶”字则是一个古老的汉字,最初指不好的事物,后来扩展到指邪恶、恶劣的品质。两个字结合形成的“佞恶”,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就有对佞恶之人的描述。
在**传统文化中,“佞恶”被视为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与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相悖。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普遍反感佞恶之人,认为这类人不可信赖,容易破坏社会和谐。
提到“佞恶”,我联想到的是那些表面上笑容可掬,实则心怀鬼胎的人。这种词汇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感到不安和警惕,因为它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表面上看似友好,实则背后说人坏话的人。这种经历让我对“佞恶”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在人际交往中更加谨慎。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佞恶”:
春风拂面笑颜开,
佞恶之心暗自埋。
花言巧语迷人眼,
真相揭开泪满腮。
在视觉上,“佞恶”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表面光鲜亮丽,实则内心阴暗的人物形象。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那些甜言蜜语背后隐藏的恶意。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hypocrisy”(虚伪)或“sycophancy”(谄媚),这些词汇在西方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负面含义。
通过对“佞恶”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含义。它不仅是一个描述特定行为的词汇,也是对人性复杂性的一种揭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类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1.
【佞】
(会意。从女,信省。本义:用花言巧语谄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佞,巧谄高材也。 、 《广雅》-佞,巧也。 、 《韩诗外传》-佞,谄也。 、 《国语·晋语》-佞之见佞,果丧其田。 、 《史记·周本纪》-为人佞巧。 、 《盐铁论·刺议》-以邪导人谓之佞。 、 《论语·公冶长》-焉用佞。 、 《书·吕刑》-非佞折狱,惟良折狱。 、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非佞誉诬谀之徒。
【组词】
佞王、 佞巧、 佞感、 佞道、 佞兑、 佞禄、 佞色、 佞恶、 佞口、 佞舌、 佞言、 佞给、 佞慧
巧言谄媚的人。
【引证】
《英烈传》-全望陛下亲贤远佞,以调天和,以安黎庶。
【组词】
奸佞
2.
【恶】
讨厌;憎恶。
【引证】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 、 《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诚好恶何如。 、 清·黄宗羲《原君》-好逸恶劳。 、
【组词】
甚恶、 恶忌、 恶生、 恶不去善、 恶杀、 恶紫夺朱、 恶嫌、 恶惮、 恶识、 恶上、 这人真可恶;憎恶、 深恶痛绝;恶恶
嫉妒。
【引证】
《资治通鉴》-[刘]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