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58: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58:34
词汇“佞兑”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佞兑”进行分析:
“佞兑”一词由两个字组成:“佞”和“兑”。其中,“佞”通常指谄媚、奉承,而“兑”在古代有交换、兑换之意,但在“佞兑”中,它更多地起到了一个辅助作用,加强“佞”的含义,使其更加强调谄媚、奉承的行为。因此,“佞兑”整体上指的是通过谄媚、奉承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左传》、《史记》等,可以看到“佞兑”的使用,通常用来描述那些通过谄媚手段来获得权力或利益的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某些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文学研究中,可能会提及。
“佞”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是指口才好,后来逐渐演变为贬义,指谄媚。“兑”字在古代有交换、兑换之意,但在“佞兑”中,它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多地是作为一个辅助词,加强“佞”的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直、忠诚是被高度推崇的品质,而“佞兑”则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在古代社会,通过谄媚获得利益的行为往往受到批评和排斥。
提到“佞兑”,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虚伪、不诚实的行为,这种行为往往让人感到厌恶和反感。
在现代社会,虽然“佞兑”这个词汇不常使用,但其所指的行为仍然存在。例如,在职场中,有些人可能会通过奉承上司来获得晋升机会,这种行为可以被视为现代版的“佞兑”。
在创作中,可以将“佞兑”作为一个角色特征,描述一个通过谄媚手段来达到目的的人物,从而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深度。
由于“佞兑”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很难直接联想到具体的视觉或听觉形象。但在想象中,可能会联想到那些面带假笑、言不由衷的人。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佞兑”的词汇,但类似的谄媚行为在各种文化中都有存在,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佞兑”作为一个古代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使用,但它所反映的谄媚行为在任何时代都是值得警惕的。了解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文献,并在现代社会中识别和抵制类似的不道德行为。
1.
【佞】
(会意。从女,信省。本义:用花言巧语谄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佞,巧谄高材也。 、 《广雅》-佞,巧也。 、 《韩诗外传》-佞,谄也。 、 《国语·晋语》-佞之见佞,果丧其田。 、 《史记·周本纪》-为人佞巧。 、 《盐铁论·刺议》-以邪导人谓之佞。 、 《论语·公冶长》-焉用佞。 、 《书·吕刑》-非佞折狱,惟良折狱。 、 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非佞誉诬谀之徒。
【组词】
佞王、 佞巧、 佞感、 佞道、 佞兑、 佞禄、 佞色、 佞恶、 佞口、 佞舌、 佞言、 佞给、 佞慧
巧言谄媚的人。
【引证】
《英烈传》-全望陛下亲贤远佞,以调天和,以安黎庶。
【组词】
奸佞
2.
【兑】
(会意。从人,从囗,八象气之舒散,兄者与祝同意。从八,与曾同意,今字作悦。本义:喜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兑,说也。 、 《易·说卦》-兑为口。 、 《易·序卦》-兑者说也。 、 《荀子·脩身》。注:“兑,悦也。”-佞兑而不曲。 、 《荀子·不苟》-见由则兑而倨。 、 《庄子·德充符》-豫通而不失乎兑。 、 《管子·七臣七主》-多兑道以为上。 、 《淮南子·泰族》-祷祠而求福,雩兑而请雨。
【组词】
兑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