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1:0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1:08:01
死火山:指地质历史上曾经喷发过,但长期处于休眠状态,预计未来不会再喷发的火山。这类火山通常没有活动迹象,火山口可能被植被覆盖,火山体也可能被风化侵蚀。
“死火山”一词源自拉丁语“volcanus”(火山)和“mortuus”(死的),反映了其长期不活跃的特性。随着地质学的发展,这个词汇被广泛应用于描述那些历史上曾有喷发记录但目前不活跃的火山。
在某些文化中,死火山被视为神圣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例如,一些原住民文化可能将死火山视为祖先的安息之地或精神象征。
“死火山”可能引发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宁静、稳定和潜在的危险。
在个人经历中,死火山可能是一个探险或旅游的目的地,提供了一种探索自然和历史的体验。
在诗歌中,可以将“死火山”比喻为沉睡的巨人,它的沉默掩盖了曾经的狂暴。
结合图片,死火山可能呈现出一种荒凉而壮观的景象,而音乐则可能通过低沉的旋律传达出一种沉寂和深邃的感觉。
在不同语言中,“死火山”可能有类似的表达,如西班牙语的“volcán muerto”,法语的“volcan éteint”,这些词汇都传达了火山不活跃的含义。
“死火山”作为一个地质学术语,不仅描述了一种自然现象,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界复杂性和历史深度的思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它提供了一个丰富的隐喻资源,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那些看似静止但蕴含潜在力量的事物。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
3.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