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4:29: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4:29:15
山旮旯儿(shān gā lár)是一个汉语方言词汇,主要在**北方地区使用,尤其是山东、河北等地。字面意思指的是山中的偏僻角落或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定的贬义,用来形容某个地方非常偏远、落后,或者某个人的居住环境非常简陋。
在文学作品中,山旮旯儿可能被用来描绘一个与世隔绝的场景,强调人物的孤独或社会的边缘化。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个地方的交通不便或生活条件差。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城市规划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那些需要特别关注和改善的地区。
同义词:山沟沟、山窝窝、山角落 反义词:市中心、繁华地带、交通枢纽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主要在于地域性和具体形象的描绘,而反义词则强调了与山旮旯儿相对的便利和繁华。
山旮旯儿的词源可能来自于对山地地形特征的直观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扩展,不仅仅指地理上的偏僻,还包含了社会经济层面的落后和边缘化。
在**,山旮旯儿常常与贫困、落后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个词汇的使用也体现了人们对改善偏远地区生活条件的期望和努力。
山旮旯儿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孤独、艰辛和与世隔绝的情感。它也可能激发人们对探索未知和改善生活的渴望。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去过一个被称为山旮旯儿的小村庄,那里的自然风光令人难忘,但基础设施的缺乏也让人感受到了发展的不平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山旮旯儿的静谧中, 时间缓缓流淌, 星辰与月光, 编织着古老的梦。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老人坐在山旮旯儿的石头上,望着远方的山峦,背景音乐是悠扬的笛声,这样的视觉和听觉联想能够加深对这个词汇的理解和感受。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ackwoods”或“remote area”,它们也用来形容偏远和不发达的地区,但文化内涵和使用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山旮旯儿这个词汇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描述,它还承载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更准确地把握语言的细微差别,并丰富我的表达方式。
我出身在那遥远的~里,没见过什么世面。
1.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2. 【旮】 角落墙~旯子。屋~旯儿。 偏僻的地方岩~旯子~旯儿。
3. 【旯】 ——见“旮旯儿”(gālár)。
4.
【儿】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儿,孺子也。 、 《老子》第九章-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 《史记·循吏列传》-老人儿啼。 、 《苍颉篇》-男曰儿,女曰婴。 、 《列子·汤问》-见两小儿辩斗。
【组词】
儿女子、 儿剧、 儿话、 儿撬、 儿拜、 儿啼、 儿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