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7: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7:28
词汇“啸乱”的深入学*和分析:
“啸乱”一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啸”通常指动物(尤其是鸟类)发出的长而响亮的声音,或人模仿这种声音,有时也用来形容风声、水声等自然现象的响亮声音。“乱”则指无秩序、混乱或动荡。结合起来,“啸乱”可以理解为一种由响亮声音引起的混乱或动荡状态。
“啸”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鸟鸣,后引申为各种响亮的声音。“乱”字则有混乱、无序的含义,古文中常用“乱”来形容动荡不安的局面。
在**传统文化中,“啸”有时与隐士或高人的形象联系在一起,如“啸傲风月”形容人的超然态度。而“乱”则常与社会动荡、政治不稳定相关联。
“啸乱”一词给人带来的是一种紧张、不安的情感反应,联想可能是战争、灾难或是社会动荡的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遇到需要描述混乱、嘈杂的场合,可以使用“啸乱”来增加表达的生动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风声啸乱,似有千军万马奔腾而过。”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场或暴风雨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交响乐中表现混乱和动荡的乐章。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用“cacophony of chaos”或“tumultuous uproar”等短语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啸乱”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能够生动地描绘出混乱和动荡的场景。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适当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1.
【啸】
(形声。从口,肃声。本义:撮口作声,打口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啸,吹声也。 、 《诗·召南·江有汜》-其嘨也歌。 、 《礼记·内则》-不嘨不指。 、 《封氏闻见记》-激于舌端而清谓之啸。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俯仰啸歌。 、 明·魏学洢《核舟记》-若啸呼状。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倚修木而啸。
【组词】
啸傲林泉、 啸吟、 啸指
2.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