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6 10:05: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6 10:05:43
“人民团体”是指由广大人民群众自愿组成,代表和维护特定群体利益的社会组织。这些团体通常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发挥作用,旨在促进成员的共同利益和社会进步。
“人民团体”一词源于对社会组织的分类,强调其群众性和非官方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概念也在不断演变,涵盖了更多类型的组织和活动。
在**,“人民团体”通常与社会主义理念相结合,强调集体利益和社会和谐。这些团体在推动社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民团体”给人以团结、互助和进步的正面联想。它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激发人们对社会正义和公共利益的追求。
在参与社区服务时,我曾加入一个人民团体,通过集体努力,我们成功改善了社区环境,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人民团体”:
在晨曦的光辉中, 人民团体如星辰汇聚, 共同编织希望的网, 守护着家园的温暖。
想象一群人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背景音乐是鼓舞人心的进行曲,这样的场景让人联想到“人民团体”的团结和力量。
在不同文化中,“人民团体”可能有不同的对应词汇,如“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公民社会组织)在西方文化中更为常见,但其核心意义相似,都强调非官方性和群众基础。
“人民团体”是一个富有深意的词汇,它不仅代表了社会组织的多样性,也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社会结构和文化内涵。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民】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 、 《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民,氓也。 、 《谷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 《左传·桓公六年》-夫民神之主也。 、 《左传·闵公元年》-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 、 《书·舜典》-黎民阻饥。 、 《书·盘庚上》-民不适有居。 、 《诗·小雅·何草不黄》-哀我征夫,独为匪民。 、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 《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组词】
民夫、 民户、 民居、 民服、 民宅、 民望、 民牧、 民情、 民役、 民利、 民命、 民和、 汉民;回民;藏民;民壮、 渔民;农民;牧民;民膏、 民经、 民熙物阜、 民害、 民力、 民脂、 民财、 民纪、 民祗
3.
【团】
(形声。从囗(wéi),专声。本义: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团,圆也。 、 《文选·班婕妤·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组词】
团扇、 团领、 团栾、 团茅、 团城
4. 【体】 亲近的,贴心的。 家庭成员个人积蓄的(指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