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18: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18:42
乡愁(xiāng chóu)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对家乡的思念和忧愁。它通常指的是离开家乡后,对家乡的风景、人情、文化等产生的深切怀念和情感上的忧郁。
乡愁一词源于汉语,由“乡”(家乡)和“愁”(忧愁)组成。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逐渐丰富和深化。
在文化中,乡愁常常与传统文化、家族观念和土地情感紧密相连。它反映了人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乡愁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温暖而又略带忧伤的。它让人联想到家乡的田园风光、亲人的笑脸和童年的记忆。
个人经历中,乡愁可能体现在对家乡美食的怀念,或是对家乡节日*俗的回忆。例如,每当春节临近,许多人会感受到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在诗歌中,乡愁可以被用来营造一种深沉的情感氛围:
乡愁是一缕轻烟, 飘散在异乡的天边, 牵引着游子的心, 穿越千山万水, 回到那温暖的港湾。
乡愁可以通过描绘家乡的风景画或播放家乡的传统音乐来唤起。例如,一幅描绘江南水乡的画作,或是播放一曲《茉莉花》,都能唤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
在英语中,乡愁可以对应为“homesickness”,虽然含义相似,但“homesickness”更侧重于对家的思念,而“乡愁”则包含了更多的文化和社会情感。
乡愁是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也反映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依恋。在学*语言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乡愁这一词汇,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和传达复杂的情感体验。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愁】
(形声。从心,秋声。字亦作“愀”。本义:忧虑,发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愁,忧也。 、 《礼记·哀公问》-孔子愀然作色而对。 、 《荀子·脩身》-见善愀然。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哀而不愁,乐而不荒。 、 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胡。 、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 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组词】
不愁吃,不愁穿;愁坐、 愁思、 愁绝、 愁怀勃勃、 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