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6: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6:29
词汇“乡意”通常指的是对家乡的情感、思念或归属感。它包含了人们对故乡的记忆、情感联系以及对家乡文化的认同。
“乡意”一词源于汉语,由“乡”和“意”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学中,对家乡的情感表达已经非常丰富,而“乡意”作为一个词汇,可能是在近现代逐渐被广泛使用的。
在**文化中,“乡意”常常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相联系,强调个人对家乡和国家的深厚情感。在社会变迁中,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加,“乡意”也成为了探讨现代人身份认同和情感归属的重要概念。
“乡意”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温暖、怀旧和亲切的。它让人联想到家乡的风景、亲人的面孔和童年的记忆,这些联想往往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个人经历中,每当听到家乡的方言或是看到家乡的照片,心中总会涌起一股强烈的乡意,这种情感连接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割舍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乡意”:
乡意如梦,萦绕心间, 故乡的河流,悠悠流淌。 童年的笑声,回荡耳畔, 乡意,是我永远的牵挂。
在英语中,“homesickness”可以大致对应“乡意”,但它更侧重于对家的思念和因离家而感到的不适,而“乡意”则更多包含了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和情感的归属。
“乡意”是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代表了个人对家乡的思念,也反映了文化认同和情感归属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乡意”能够丰富我们的情感表达,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意】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意,志也。 、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心之所谓意。 、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汉·贾谊《过秦论》-通其意。 、 晋·陶渊明《饮酒》-中有真意。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不快我意。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无意则已。 、 《齐民要术》-蔡伦立意造纸。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其意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