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45: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45:30
“弗敢专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字面意思是不敢独自专有或专断。基本含义是指某人因为某种原因(通常是出于谦逊、尊重他人或意识到自己的局限)而不敢独自占有或决定某事。
在文学作品中,“弗敢专也”常用于表达谦逊或对他人意见的尊重。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正式或古风的场合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政治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讨论权力分配和决策过程。
“弗敢专也”源自古代汉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权力和决策的谨慎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正式或古风的文本中仍然可以见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逊和集体决策被视为美德。因此,“弗敢专也”体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在重要事务上不应独断专行,而应听取多方意见。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庄重、谦逊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古代的礼仪和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正式场合或需要表达谦逊态度时,仍然可以派上用场。例如,在团队决策时,可以说:“这个问题我弗敢专也,希望大家一起讨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独酌,弗敢专也,愿与星辰共饮。”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古代文人在书房中沉思,周围堆满了书籍,表达出他不敢独自决定的态度。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乐器的悠扬声音,营造出一种古朴、庄重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 dare not decide alone”或“I am not authorized to make this decision alone”,体现了不同文化中对权力和决策的相似态度。
“弗敢专也”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古汉语词汇,它不仅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也适用于现代某些正式或需要表达谦逊的场合。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在适当的情境中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态度。
1.
【弗】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象两根不平直之物,上以绳索束缚之,使之平直。本义:矫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徐灏注:“弗与弼音义同。凡弛弓,则以两弓相背而缚之,以正枉戾,所谓矫也。…阮太傅曰:弗字明是从弓。”-弗,矫也。
2.
【敢】
(会意。本义:勇敢,有胆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敢,进取也。 、 《广雅》-敢,勇也。 、 《贾子道术》-信理遂惔谓之敢。 、 《大戴礼记·文王官人》。注:“不忧不惧也。”-洁廉而果敢者也。 、 《荀子·性恶》-天下有中敢直其身。 、 《荀子·非十二子》-刚毅勇敢不以伤人。 、 贾谊《过秦论》-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 《三国志·董袭传》-袭与凌统俱为前部,各将敢死百人。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于是平原君从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组词】
敢毅、 敢士、 敢直、 敢勇、 敢断
有胆量做某种事情。
【引证】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乡之行劫缚者,侧目莫敢过其门。 、 《国语·吴语》-寡人帅不腆吴国之役,遵汶之上,不敢左右,唯好之故。 、 《战国策·燕策》-人不敢与忤视。 、 《资治通鉴·唐纪》-人人自以为必死,然畏愬,莫敢违。
【组词】
敢说;敢想;敢干;敢士、 敢勇当先
3.
【专】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右边象纺塼(zhuān)形,即“叀(zhuan);左边是手(寸),合起来为用手纺织。“叀”兼作声符。本义:纺锤)。
纺专,收丝器。
【引证】
《说文》。字亦作塼,作甎,俗作磚。-专,纺专。 、 《诗·小雅·斯干》。传:“瓦,纺塼也。”按,原始的陶制纺锤。-载弄之瓦。
4.
【也】
表示选择,还是。
【引证】
《水浒传》-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
【组词】
也是
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
【引证】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旋见一白酋…英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