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48: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48:08
救苦弭灾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两个动词短语组成:“救苦”和“弭灾”。字面意思分别是“解救苦难”和“消除灾难”。基本含义是指帮助他人摆脱困境,消除灾难,带来安宁和幸福。
在文学作品中,救苦弭灾 常用来形容英雄或神祇的行为,如神话故事中的神仙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类似的表达如“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或“消除困难”则更为常见。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工作、慈善事业中,这个词汇强调的是实际行动和结果,即通过具体措施帮助人们摆脱困境。
同义词:
反义词:
救苦弭灾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和哲学思想,特别是**中有关救度众生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广泛应用于描述各种形式的援助和救助行为。
在文化中,救苦弭灾 体现了儒家“仁爱”和“慈悲”的价值观。在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常与英雄主义、慈善行为和公共利益相关联,强调个人或集体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这个词汇给人以积极、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无私的奉献、勇敢的行动和对他人的深切关怀。它激发人们对善良和正义的追求,影响人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参与过一次社区服务活动,帮助清理灾区,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救苦弭灾的意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不仅帮助了受灾居民,也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风雨交加的夜晚,
英雄挺身,救苦弭灾。
星光指引着前行的路,
爱与希望,永不言败。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英雄在暴风雨中拯救受困的村民,背景音乐是激昂的交响乐,这样的视觉和听觉联想强化了救苦弭灾的情感和行动意义。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save the day”或“to rescue from disaste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关于在危机中提供帮助和拯救。
救苦弭灾 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体现。它鼓励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勇气和同情心,通过实际行动帮助他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提升我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弭灾之具也。
1.
【救】
(形声。从攴(pū),轻轻敲击,求声。本义:止;禁止;阻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救,止也。 、 《周礼·司救》注-救,犹禁也。以礼防禁人之过者也。 、 《周礼·大司徒》。注:“救,救凶灾也。”-使之相救。 、 《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组词】
救止、 救祸、 救灭、 救熄、 救扑
2.
【苦】
粗劣 同: 盬
【组词】
苦盐、 苦功、 苦事
3.
【弭】
(形声。从弓,耳声。本义:角弓,末端用骨做装饰的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以骨饰两头,不缴束,不漆。-弭,弓无缘,可以解辔纷者。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与君周旋。
4.
【灾】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或体灾。-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火。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释名》-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左传·昭公九年》-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
【组词】
灾火、 灾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