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5: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5:43
“吭声”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发出声音,尤其是指说话或表达意见。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情境下,某人开始说话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吭声”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吭”(指喉咙)和“声”(指声音)组成,形象地描述了通过喉咙发出声音的动作。在汉语中,这个词的使用历史悠久,但其具体起源和演变过程需要更深入的语言学研究。
在**文化中,“吭声”有时带有鼓励个体表达自己观点的意味,尤其是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鼓励个体在适当的时候发声,表达自己的意见。
“吭声”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的,它象征着勇气和自我表达。联想上,它让我想到那些在沉默中找到声音的人,以及他们在表达自己时所展现的力量。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在团队项目中,我感到自己的意见不被重视,但最终我鼓起勇气吭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结果得到了团队的认可和支持。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吭声”:
沉默的夜,星光吭声, 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每一颗星,都是夜的诗人, 在黑暗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视觉上,“吭声”让我联想到一个人张开嘴巴,准备说话的瞬间。听觉上,它让我想到突然响起的声音,打破了之前的寂静。
在英语中,“吭声”可以对应为“speak up”或“voice out”,这些表达也强调了在沉默中发声的动作。
“吭声”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它不仅描述了一个简单的动作,还蕴含了勇气、自我表达和参与社会互动的重要意义。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吭声”这个词,有助于我更好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1.
【吭】
出声,发言
【组词】
吭声、 吭哧、 吭唧
2.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