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0:4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0:46:12
匿影潜形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隐藏影子和形体,形容非常隐蔽或不露痕迹。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某人或某物隐藏得很好,不易被发现或察觉。
匿影潜形 的词源较为古典,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但其核心意义——隐蔽和不可见——始终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匿影潜形常常与隐士、侠客或等形象联系在一起,这些角色通常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和神秘感。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那些在社会边缘或暗中活动的人。
匿影潜形 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神秘和好奇。它让人联想到那些隐藏在暗处的故事和角色,激发人们对未知和秘密的探索欲望。
在个人经历中,匿影潜形可能与那些在幕后默默工作的人有关,比如那些在社区中默默奉献的志愿者或那些在公司中默默支持团队的后勤人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夜的帷幕下,他匿影潜形,
如风过无痕,如水流无声。
匿影潜形 可以联想到夜晚的黑暗、静谧的森林或深邃的水域。视觉上,它可能与模糊的影子、朦胧的轮廓相关;听觉上,它可能与寂静、微弱的呼吸声相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cloak and dagger" 或 "stealthy",但这些词汇更多强调的是行动的隐蔽性,而不是完全的不可见性。
匿影潜形 是一个富有诗意和神秘感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隐蔽,还涵盖了心理和情感上的隐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丰富性。
1.
【匿】
(形声。从匚(xǐ),若声(上古读音与匿声相近)。“匚”表示有所藏。本义:隐藏,躲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匿,亡也。 、 《广雅》-匿,藏也。 、 《左传·宣公十五年》。注:“亦藏也。”-瑾瑜匿瑕。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注:“藏也。”-而知匿其暱。 、 《论语》。皇疏:“藏也。”-匿怨而友其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车避匿。
2.
【影】
(形声。从彡,景声。彡(shān),毛饰花边形。本义:影子;因挡住光线而投射的暗影)。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影,形影。 、 《吕氏春秋·功名》-犹表之与影。 、 《淮南子·修务》-吾日悠悠惭于影。
3.
【潜】
(形声。本义: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按:没水以涉曰潜。-潜,涉水也。 、 《易·乾龙》-潜龙。 、 《诗·小雅·正月》-潜虽伏矣。 、 曹植《情诗》-游鱼潜绿水。 、 《书·洪范》-沈潜相克。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潜龙腾渊。
【组词】
潜水
4.
【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形,象形也。 、 《庄子·天地》-物成生理谓之形。 、 《易·屯》-雷雨之动满形。 、 《礼记·乐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 《孟子》-形色天性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形者,生之具也。 、 《列子·说符》-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 《后汉书·张衡传》-形似酒尊。 、 、 《聊斋志异·促织》-形若土狗。 、 明·魏学洢《核舟记》-因势象形。
【组词】
形物、 条形;线形;方形;圆形;球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多角形;多边形;口形;体形
形体,实体。
【引证】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可以隐形。 、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山岳潜形。 、 蔡元培《图画》-钩勒形廓。
【组词】
形寂、 形响、 形解、 有形;无形;整形;形生、 形性、 形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