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8:4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8:43:06
词汇“扎手舞脚”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推测它可能指的是某人手脚不灵活、笨拙或者是在做某事时动作不协调、显得慌乱。由于这个词汇并不常见,以下分析将基于这种推测进行。
“扎手舞脚”字面意思是指手脚动作不协调,显得笨拙或慌乱。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可能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做某事时的笨拙状态,或者在口语中用来形容某人动作不协调。
由于“扎手舞脚”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难以考证。可能是由“扎手”和“舞脚”两个词组合而成,用来形容动作的不协调。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在特定场合下的不适应或不熟练。
这个词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笨拙、不协调的画面,给人带来一种尴尬或滑稽的情感反应。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个人应用的例子可能较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用来形容某人在做某事时的笨拙状态。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扎手舞脚”用来形容一个角色在特定情境下的不协调动作,增加描述的生动性。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展示一个人在做某事时的笨拙动作,通过视觉和听觉来强化“扎手舞脚”的含义。
由于该词汇不常见,其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可能较为有限。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来形容动作的不协调。
“扎手舞脚”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能够形象地描述一个人动作的不协调和笨拙。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描述人物和情境。
袭人进了房门,转过集锦子,就听的鼾如雷,忙进来,只闻见酒屁臭气满屋。一瞧,只见刘老老扎手舞脚的仰卧在床上。
蒋爷将手一松,放在船头,便进舱内将灯剔亮,见平山~于竹床之上。(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九十五回)
1.
【扎】
拔。 同: 札
【引证】
《红楼梦》-贾珍一面扶拐,扎挣着腰蹲身跪下请安道乏。
【组词】
扎蹭
书写。 同: 札
【引证】
宋·米芾《鲁公仙迹记》-有贾人至罗浮山,遇二道士弈。…其一笑曰:“幸托书达吾家。”许诺。即扎书付之。
【组词】
扎付、 扎费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3.
【舞】
(形声。从舛(chuǎn),两足相背。古舞字象人执牛尾而舞之形。本义:舞蹈)。
同本义。
【引证】
《礼记·乐记》-舞,动其容也。 、 蔡邕《月令章句》-乐容曰舞
【组词】
舞旋、 舞判、 芭蕾舞;歌舞、 舞局、 舞咏、 舞头、 舞天、 舞妓、 集体舞
4.
【脚】
传统戏曲中的人物类型。
【引证】
《说文》-崛,山短高也。 、 《埤苍》-崛,特立也。 、 张衡《西京赋》-神明崛其特起。 、 《文选·扬雄·甘泉赋》-洪台崛其独出兮。
【组词】
脚儿、 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