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22: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22:20
词汇“[札手舞脚]”在中文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这个词汇可能是一个误拼或打字错误,没有确切的标准释义。因此,我将基于假设的正确词汇“扎手舞脚”来进行分析。
“扎手舞脚”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手脚不老实,动作多而杂乱,通常带有贬义,指人行为不规矩或不安分。
这个成语的词源不太明确,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行为规范的一种传统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强调“礼”和“规矩”,因此“扎手舞脚”这样的行为被视为不恰当的。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被用来批评那些行为不检点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不安和混乱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一个不守规矩、难以控制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个总是不安分、喜欢捣乱的人,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他。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春风不解扎手舞脚人,乱了花间一池静。”
想象一个孩子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发出各种声音,这种场景可以与“扎手舞脚”联系起来。
在英语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成语,但可以用“fidgety”或“restless”来形容类似的行为。
“扎手舞脚”这个成语虽然不常用,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行为规范的一种传统观念。了解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化和语言的细微差别。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
好一个配猴儿日的,札手舞脚的,恰便似个活螃蟹。
1.
【札】
(形声。从木,札声。本义:古代用来写字的小木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札,牒也。 、 《后汉书·循吏传》-皆一札十行,细书成文。 、 《汉书·郊祀志上》-卿有札书。 、 《汉书·司马相如传上》-上令尚书给笔札。 、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上许,令尚书给笔札。 、 《太平御览》-郡国诸户口黄籍,籍皆用一尺二寸札,已在官役者载名。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3.
【舞】
(形声。从舛(chuǎn),两足相背。古舞字象人执牛尾而舞之形。本义:舞蹈)。
同本义。
【引证】
《礼记·乐记》-舞,动其容也。 、 蔡邕《月令章句》-乐容曰舞
【组词】
舞旋、 舞判、 芭蕾舞;歌舞、 舞局、 舞咏、 舞头、 舞天、 舞妓、 集体舞
4.
【脚】
传统戏曲中的人物类型。
【引证】
《说文》-崛,山短高也。 、 《埤苍》-崛,特立也。 、 张衡《西京赋》-神明崛其特起。 、 《文选·扬雄·甘泉赋》-洪台崛其独出兮。
【组词】
脚儿、 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