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38: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38:47
东罗马帝国(Eastern Roman Empire),也称为拜占庭帝国(Byzantine Empire),是罗马帝国在47*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以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为首都的帝国。它从395年罗马帝国正式分为东西两部分开始,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标志着东罗马帝国的终结。
“东罗马帝国”一词源自拉丁语“Imperium Romanum Orientale”,后来在英语中演变为“Eastern Roman Empire”。在中世纪,它逐渐被“拜占庭帝国”这一名称所取代,后者源自君士坦丁堡的古称“拜占庭”。
东罗马帝国在文化上融合了希腊、罗马和东方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拜占庭文化。它在**上以东正教为主导,对后来的东正教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东罗马帝国常让人联想到宏伟的建筑、复杂的**艺术和深邃的历史。它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辉煌和衰落,激发人们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在参观伊斯坦布尔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时,我深刻感受到了东罗马帝国的历史厚重感,那里的马赛克壁画和巨大的圆顶让我对拜占庭艺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的诗歌时,我可能会这样写:
在拜占庭的辉煌中,
马赛克的色彩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圆顶之下,时间静止,
东罗马的灵魂,永不消逝。
观看拜占庭风格的马赛克艺术作品,如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壁画,会带来视觉上的震撼。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东正教教堂的钟声和唱诗班的和声。
在不同语言中,如希腊语中的“Βυζαντινό Αυτοκρατορία”和俄语中的“Визант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东罗马帝国都有相应的词汇,反映了其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性。
东罗马帝国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代表了特定时期的地理和政治实体,更是文化和*传承的象征。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多样性。
1.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东,动也。 、 《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 《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东方木也。 、 《广雅·释天》-东君,日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东。”-东邻。 、 《白虎通·情性》-东方者,阳也。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组词】
关东;旭日东升;东夏、 东朝、 东极、 东君、 东坦、 东裔、 东村女、 东方作、 东记
2.
【罗】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网中有隹,表示以网捕鸟的意思。小篆增加了“糸”(mì),表示结网所用的材料。本义:用绳线结成的捕鸟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罗,以丝罟鸟也。 、 《诗·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 、 《韩非子·难三》-以天下为这罗,则雀不失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
【组词】
罗尉、 罗落、 罗弋
3.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
4.
【帝】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间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绿片)。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本义:花蒂)。
天帝,上帝。宗教或神话中称主宰万物的神。最高的天神。古人想像中宇宙万物的主宰。
【引证】
《字汇》-帝,上帝,天之神也。 、 《诗·大雅·文王》-帝命不时。
5.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1. 【帝国】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