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4 23:5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4 23:53:01
摩肩接踵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肩膀摩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非常多,拥挤不堪的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摩肩接踵常用来描绘热闹非凡的市场、节日庆典或历史**的现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任何拥挤的场合,如地铁、商场或演唱会。在专业领域,如城市规划或交通管理,摩肩接踵可能用来描述高峰时段的人流密度。
同义词: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挤挤插插 反义词:门可罗雀、冷冷清清
同义词中,“人山人海”强调人数之多,而“熙熙攘攘”则侧重于热闹和繁忙的气氛。反义词则描述了与之相反的冷清或空旷的场景。
摩肩接踵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齐策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描述了古代齐国都城临淄的繁华景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各种拥挤的场景。
在文化中,摩肩接踵常与节庆活动、传统市场和历史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人对热闹和集体活动的喜爱。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也反映了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密集和交通拥堵的问题。
摩肩接踵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兴奋和好奇,同时也可能伴随着不适和压力。这个成语让人联想到热闹、活力和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春节期间的庙会上体验过摩肩接踵的场景,那种热闹和拥挤的感觉至今难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摩肩接踵的人群中,每个人的故事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卷。”
想象一下,在拥挤的市场中,人们的交谈声、叫卖声和脚步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城市交响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packed like sardines”(像沙丁鱼一样挤在一起),虽然形象,但缺乏摩肩接踵所蕴含的文化和历史深度。
摩肩接踵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物理上的拥挤,也反映了社会和文化的热闹与活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
春秋时期,齐国相国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存心侮辱他,不给他走正门,说齐国没人就派这个矮人来。晏婴说齐国街上的人摩肩接踵,挥汗成雨。齐国的出使规矩就是无能的使臣只能去见无能的国君。楚王自取其辱,只好隆重接待
节日的公园里,游人~,十分拥挤。
1. 【摩】 用手轻按着并一下一下地抚摩。
2.
【肩】
(象形。从户,从肉。本义:肩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肩,髆也。从肉,象形。 、 《尔雅》-北方有比肩之民焉。迭食而迭望。 、 《仪礼·少牢礼》-肩臂臑。 、 《庄子·养生主》-肩之所倚。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并肩手相接。
【组词】
肩巴、 肩甲、 肩磨、 肩排
3.
【接】
迅速,敏捷。 同: 捷
【引证】
《荀子·大略》-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优成。
4.
【踵】
(形声。从足,重声。本义:追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踵,追也。从足,重声。一曰往来貌。 、 张衡《东京赋》-踵二皇之遐武。 、 《庄子·德充符》-踵见仲尼。 、 《史记·太史公自叙》。索隐曰:“继也。”-有司靡踵。 、 《后汉书·皇后纪》注-踵,迹也。 、 《六韬·均兵》-骑者,军之司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 、 《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吴踵楚,而疆场无备,邑能无亡乎?
【组词】
踵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