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2: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2:00
“玉”是神话传说中的天帝,即天界的最高统治者,相当于西方神话中的宙斯或朱庇特。在传统文化中,玉被尊为众神之首,掌管天庭,统领三界(天、地、人),是道教信仰中的重要神祇之一。
在文学作品中,“玉”常被用来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正义。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玉”来比喻某个领域的权威人物或领导者。在专业领域,如道教研究或神话学,“玉”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
“玉”一词源自古代的道教信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形象和职能有所变化,但始终保持着天界最高统治者的地位。在古代文献中,如《山海经》和《封神演义》中,都有关于玉**的记载。
在文化中,玉不仅是信仰的对象,也是民间故事和节日庆典中的重要角色。例如,春节期间的“迎玉皇”活动,就是向玉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提到“玉**”,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庄严、权威和神圣。这个词可能会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神秘世界的向往。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在谈论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时提到“玉**”,或者在描述某个领域的权威人物时使用这个比喻。
在诗歌中,可以将“玉**”作为象征,表达对权威和秩序的赞美:
天庭之上,玉**坐镇,
星辰日月,皆听其令。
人间万象,秩序井然,
神威浩荡,永存不灭。
想象一幅画面:金碧辉煌的天庭,玉**端坐在宝座上,四周仙鹤飞舞,云雾缭绕。这样的场景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庄严的音乐和神秘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玉**”的角色可能是宙斯或朱庇特,他们也是各自神话体系中的最高神祇,掌管天空和雷电。
“玉”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不仅承载着古代的*信仰,也反映了人们对秩序和权威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玉”这一词汇,有助于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思维方式。
1.
【玉】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 《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君无故玉不去身。 、 《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五玉。 、 《周礼·王府》-王齐则共食玉。 、 《书·洪范》-惟辟玉食。 、 《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组词】
玉情儿、 玉墀、 玉阙、 玉虚、 玉树、 玉砚、 玉雕、 玉栏
2.
【皇】
(象形。金文,象灯火辉煌形。上面的三点,象灯光参差上出之形;中间的部分象灯缸;下面的“土”是灯柱。“皇”即“煌”的古字。本义:灯火辉煌)。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采芑》-服其命服,朱芾斯皇。 、 《书·帝命》-騐皇者,煌煌也。
3.
【帝】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花蒂的全形。上面象花的子房,中间象花萼(花瓣外面的绿片)。下面下垂的象雌雄花蕊。本义:花蒂)。
天帝,上帝。宗教或神话中称主宰万物的神。最高的天神。古人想像中宇宙万物的主宰。
【引证】
《字汇》-帝,上帝,天之神也。 、 《诗·大雅·文王》-帝命不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