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3: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3:46
圣旨:字面意思是指的命令或指示,特指古代发布的正式命令文书。它代表了的权威和意志,通常用于颁布法律、宣布重大决策或授予荣誉等。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圣旨往往象征着不可违抗的权威和历史的转折点。例如,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假借天子之名发布圣旨,以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口语:在现代口语中,“圣旨”一词有时被用来夸张地描述某人的命令或要求,暗示其权威性或不可违抗性。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和法律学中,圣旨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和法律文书的重要文献。
同义词:诏书、敕令、御旨
反义词:民意、建议
词源:“圣旨”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由“圣”和“旨”组成。“圣”指神圣、崇高,“旨”指意图、命令。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圣旨”一词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用于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现代汉语中较少直接使用。
在古代社会,圣旨是权威的象征,代表了国家的最高法律和决策。它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皇权的集中。
情感反应:圣旨往往给人以庄严、权威和不可违抗的印象。
联想:联想到古代宫廷、**的宝座、朝臣的跪拜等场景。
在历史学*中,我曾研究过一些古代圣旨的文献,这些文献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在诗歌中,可以将“圣旨”一词用于描绘历史的转折点或权威的象征:
金殿之上,圣旨降临,
历史的齿轮,悄然转动。
视觉联想:联想到古代宫廷的画像,**坐在宝座上,手持圣旨。
听觉联想:想象古代宫廷中,宣读圣旨时的庄严音乐和朝臣的跪拜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oyal Decree”(皇家法令),同样代表了君主的权威和命令。
总结:圣旨是古代权威的象征,代表了国家的最高法律和决策。它在文学、历史和法律学中都有重要的应用。
反思:了解圣旨的含义和历史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的政治和社会结构,以及它在现代语言中的象征意义。
1.
【圣】
(形声。从耳,呈声。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口字。即善用耳,又会用口。本义:通达事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耳顺之谓圣。彼教所言耳根圆通亦此意。-圣,通也。 、 《管子·四时》-听信之谓圣。 、 《书·洪范》。传:“于事无不通谓之圣。”-睿作圣。 、 《诗·邶风·凯风》-母氏圣善。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组词】
圣功、 圣子、 圣意、 圣明
2.
【旨】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象“匕”(bǐ)即匙形,下面是口,以匙入口,表示味道好。”“口”隶变为“日”。《说文》:“从甘,匕声。本义:味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旨,美也。从甘,匕声。 、 《诗·鲁颂·泮水》-既饮旨酒。 、 《仪礼·乡饮礼》-告旨。 、 《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组词】
旨甘、 旨味、 旨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