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50: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50:55
偷窥:指未经允许,秘密地观察他人隐私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涉及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和隐私权,可能引起道德和法律上的问题。
偷窥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偷”和“窥”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秘密地”和“观察”。在古代汉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更侧重于描述秘密观察的行为,而在现代社会,随着隐私权的重视,这个词的负面含义更加突出。
在许多文化中,偷窥被视为不道德和非法的行为。随着技术的发展,如网络摄像头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偷窥行为的形式和影响也在不断变化,引发了关于隐私权和技术伦理的广泛讨论。
偷窥这个词往往引起负面情感,如不安、恐惧和厌恶。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侵犯隐私、不信任和道德败坏。
在个人生活中,偷窥可能涉及朋友之间的不信任或家庭成员之间的隐私侵犯。例如,某人可能因为怀疑伴侣不忠而偷窥其通信记录。
在诗歌中,偷窥可以被用来象征内心的不安和对外界的过度关注:
夜幕低垂,星光偷窥, 心中的秘密,不敢言说。
偷窥可能让人联想到昏暗的房间、窗帘后的影子或是窃窃私语的声音,这些视觉和听觉元素共同构成了偷窥行为的隐秘和不安氛围。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peeping”或“eavesdropping”,德语的“Schielen”,都有类似的概念,但具体用法和语境可能有所不同。
偷窥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行为,也反映了社会对隐私权的重视和道德观念的演变。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个词,有助于更好地沟通和理解社会规范。
1.
【偷】
(形声。从人,俞声。本义:苟且;马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偷,苟且也。 、 《国语·晋语一》-其下偷以幸。 、 《礼记·表记》-安肆曰偷。 、 唐·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偷性命于榛莽。 、 清·张廷玉《明史》-诸司素偷惰。
【组词】
偷的锣儿敲不得、 偷存、 偷合、 偷弛、 偷免、 偷快、 偷幸、 偷苟
2.
【窥】
(形声。从穴,规声。本义:从小孔或缝里看)。
暗中察看。亦泛指观看。
【引证】
《说文》-窥,小视也。 、 《孟子·滕文公下》-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 、 《论语·子路》-窥见室家之好。 、 《史记·管晏列传》-妻从门间而窥其夫。 、 唐·柳宗元《三戒》-蔽林间窥之。
【组词】
窥觑、 窥瞰、 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