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52: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52:45
挽郎(wǎn láng)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古代**,指的是在丧礼中负责扶棺或引导丧车的人。这个词汇体现了古代丧葬礼仪中的一种角色和职责。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挽郎常常被提及,用以描述丧葬仪式的庄重和礼仪的繁复。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涉及古代礼仪或历史研究的学术讨论中,挽郎是一个重要的专业术语。
挽郎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挽”意为牵引、扶持,“郎”在古代有男子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保留在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中。
在**传统文化中,丧葬礼仪被视为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挽郎作为丧礼中的一个角色,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死的敬畏。这种文化背景下的角色分工,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人际关系。
提到挽郎,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庄重、哀伤的氛围,以及对逝者的深切缅怀。这种情感反应可能影响人们在表达对逝者敬意时的措辞和方式。
在现代社会,挽郎的角色已经不再常见,但在某些传统家庭或特定文化活动中,仍可能有人扮演这一角色。例如,在某些地方的传统文化节庆中,可能会有模拟古代丧葬仪式的活动,其中就包括挽郎的角色。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丧葬仪式的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挽郎扶棺行,哀歌随风飘,
古道旁,柳枝低垂,
忆往昔,君臣情深,
今朝别,泪洒黄土。
想象一幅画面:挽郎身着素衣,手持白幡,缓缓引导着丧车,四周是低垂的柳枝和飘动的白幡,背景音乐是低沉的哀乐,这样的场景会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和听觉印象。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丧葬角色可能被称为“丧礼引导者”或“棺木护送者”,虽然在具体名称和仪式细节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
挽郎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于现代日常交流,但它在理解和研究古代*文化和礼仪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和分析这个词汇,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人际关系,以及这些传统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传承和演变。
1.
【挽】
(形声。从手,免声。古字从“车”,免声。本义:牵引;拉)。
同本义。
【引证】
《小尔雅·广诂》-挽,引也。 、 《说文》-輓,引之也。 、 《广韵》-輓,輓车也。 、 《左传·襄公十四年》。注:“前牵曰輓。”-或輓之,或推之。 、 《史记·刘敬传》-娄敬脱輓辂。 、 《汉书·韩安国传》-转粟輓输以为之备。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挽炮车者。
【组词】
挽郎、 挽强、 挽满、 挽车、 挽住、 挽手儿、 挽歌郎、 挽强为弱
2.
【郎】
(形声。从邑,良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邑名。在今山东金乡县境)。
古地名。春秋鲁邑。
【引证】
《说文》。按,鲁有二郎。-郎,鲁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