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33: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33:27
人口:指特定地区内所有人的总数,通常用于统计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用以描述和分析人类群体的规模、结构、分布和变化。
人口一词源自汉语,古汉语中已有“人口”一词,意指人的数量。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扩展,涵盖了更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意义。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人口的概念和重要性各不相同。例如,在一些发展**家,人口增长被视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则成为社会福利和医疗系统的主要压力。
人口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拥挤、资源分配、社会服务等议题,带来一种复杂的社会责任感。
在日常生活中,人口的概念常用于规划家庭、选择居住地或参与社区活动。例如,了解一个地区的人口结构可以帮助个人做出更合适的生活决策。
在诗歌中,可以将“人口”融入对社会现象的描绘:
“在这人口如潮的城市里, 每个人的故事交织成网, 我们在拥挤中寻找孤独, 在喧嚣中聆听沉默。”
人口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繁忙的街道、拥挤的地铁、嘈杂的市场等场景,带来一种视觉上的密集感和听觉上的喧闹感。
在不同语言中,“人口”的对应词汇如英语的“population”、法语的“population”等,虽然在具体用法上有所差异,但基本含义相似。
人口是一个基础而重要的词汇,它不仅是统计数据的简单集合,更是社会结构、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的反映。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人口”这个词,有助于更深入地分析和理解社会现象。
1.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