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34: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34:46
“将伯之呼”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字面意思是“向求助的呼声”,其中“将”是动词,意为“请求”;“伯”指年或尊贵的人;“之”是结构助词,连接前后词;“呼”即呼唤、呼叫。整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向**或尊贵的人求助。
在文学作品中,“将伯之呼”常用来描述一个人在困境中向有经验或地位高的人求助的情景。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正式或文学性的写作中,它能够传达一种求助的谦卑和尊敬。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古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求助行为。
同义词在意义上相近,但“将伯之呼”强调的是向**或尊贵的人求助的特定情境和态度。反义词则强调不依赖他人,自己解决问题。
“将伯之呼”源自《左传》,是古代史书《春秋》三传之一,记录了春秋时期的历史。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尊老敬贤的文化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逐渐固定为成语,用于描述向**或尊贵的人求助的情境。
在传统文化中,尊老敬贤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因此,“将伯之呼”不仅是一个求助的表达,也体现了对和尊贵人物的尊重。在现代社会,这种文化背景仍然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求助行为。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谦卑和尊敬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在困境中寻求帮助的情景,同时也体现了求助者对帮助者的尊重和信任。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在学术研究中遇到难题时,我可能会向我的导师或更有经验的同事发出“将伯之呼”,希望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心事重重,我将伯之呼,盼星辰指引前程。”
在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士人向**鞠躬求助的画面。在听觉上,可能让人想象到古代的呼唤声,充满了尊敬和期待。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sking for help from a mentor”或“seeking guidance from an elde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向**或尊贵的人求助的含义。
“将伯之呼”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求助的表达,也承载了*传统文化中尊老敬贤的价值观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
东海登台,不能以诚相感,徒欲为~,乞灵外族,其心可悯,其迹实可愧也。
1.
【将】
愿;请求。用来表示礼貌上的尊敬。
【引证】
《诗·卫风》-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
【伯】
(形声。从人,白声。本义:排行第一的,老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伯,长也。 、 《诗·邶风 ·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 、 《诗·周颂·载芟》-侯主侯伯,侯亚侯旅。 、 《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 《礼记·曲礼下》-五官之长曰伯。 、 《礼记·王制》-千里之外访方伯。 、 韩愈《过始兴江口感怀》-忆作儿童随伯氏,南来今只一身存。
【组词】
伯氏、 伯兄、 伯氏、 伯歌季舞、 伯姊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呼】
(形声。从口,乎声。本义:吐气,与“吸”相对)。
同本义 。生物体把体内的气体排出体外——与“吸”相对。
【引证】
《说文》(外息,指呼气)-呼,外息也。 、 《书·大传》-阴盛则呼吸万物而藏之内也。 、 《素问·离合真邪论》-候呼引针。
【组词】
呼哈、 呼噏、 呼息、 呼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