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9:5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51:20
弃繻(qì x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丢弃丝带。这个词汇源自《史记·留侯世家》中的故事,讲述了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失败后,逃亡途中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将鞋丢到桥下,要求张良捡起并穿上,以此考验张良的耐心和谦逊。张良照做后,老人赠予他一本兵书,并告诉他十年后会有用。这里的“弃繻”象征着放弃世俗的束缚,追求更高的目标。
弃繻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放弃世俗的追求,追求更高的精神或理想境界。在口语中较少使用,更多出现在文言文或古典文学中。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可能会用来分析古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
同义词:舍弃、放弃、抛弃 反义词:保留、坚持、执着
弃繻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史记》中的故事,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象征性的成语,用来形容放弃世俗追求,追求更高理想的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弃繻**常被用来形容那些有远大志向,不满足于现状,勇于追求更高目标的人。这种精神在历史上多次被赞颂,尤其是在动荡或变革时期。
弃繻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勇气、决心和追求。它鼓励人们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个人生活中,弃繻可以用来形容那些为了追求梦想而放弃舒适生活的人。例如,有人为了创业而放弃稳定的工作,这种行为就可以用弃繻来形容。
在诗歌中,弃繻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追求理想的决心:
弃繻逐梦去,不畏路途艰。
心怀高远志,何惧风雨寒。
弃繻可以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在晨曦中丢弃身上的丝带,踏上新的旅程。音乐上,可以联想到激励人心的进行曲,象征着前进和奋斗。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eave everything behind”或“sacrifice for a higher purpos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是相似的。
弃繻是一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行为,更代表了追求更高理想的精神。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繻】
彩色的丝织品。
【引证】
《说文》-繻,缯采色。从糸,需声。 、 《宋史·韩彦直传》-亲解孝宗艸角之繻傅其首。
细密的丝织品。
【引证】
《玉篇》-繻,细密之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