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06: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06:17
德輶如毛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德行轻如羽毛”。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德行非常轻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或者说是微不足道。它强调了德行的轻*和不足。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批评或讽刺某人的道德品质低下。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不值得称赞或注意。在专业领域,如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讨论道德行为的相对重要性。
同义词:微不足道、无足轻重、不值一提 反义词:德高望重、德才兼备、德艺双馨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原意是指德行轻如羽毛,人们很少能够举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为形容德行轻微。
在**传统文化中,德行被视为人的重要品质。因此,德輶如毛这个成语在强调德行的重要性时,也反映了社会对道德品质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负面情感,因为它通常用来批评或贬低某人的道德品质。它可能让人联想到轻浮、不负责任或不值得信赖的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言行不一、道德品质低下的人。例如,在讨论某些公众人物的行为时,我可能会说他们的德行真是德輶如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世间德行多如毛,
轻飘飘,随风摇。
谁人能举起,
这轻如羽毛的德行?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轻盈的羽毛在风中飘动的画面。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轻柔的风声或羽毛轻轻落地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drop in the ocean”,意思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但这个表达并不直接对应于道德品质的轻微。
德輶如毛这个成语在强调德行的重要性时,也提醒我们要重视自己的道德品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某人道德品质的评价。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
‘~。’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
1.
【德】
(形声。从彳(chì),惪(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登高,攀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德,升也。 、 《易·剥》虞本。按,与剥庐对文。登也,升。君子以顺德,亦本字。-君子德车。
2. 【輶】
3.
【如】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如,从随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有律以如己也。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 《柳宗元《三戒》-犬皆如人意。
【组词】
如命、 如志、 如令
4.
【毛】
(象形。金文字形。“毛”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毛”的字多与皮毛有关。本义:眉毛、头发、兽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 、 《礼记·檀弓》。注:“二毛,鬓发斑白。”-不获二毛。 、 《周礼·司仪》-王燕则诸侯毛。 、 《素问·欬论》-皮毛者,肺之合也。 、 《周礼·大司徒》-其动物宜毛物。 、 《周礼·校人》-毛马而颁之。 、 《诗·小雅·信南山》-以启其毛。 、 《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傅? 、 《韩非子·五蠹》-胚不生毛。 、 《汉书·李广苏建传》-与旃毛并咽。 、 唐·李朝威《柳毅传》-大小毛角。 、 《资治通鉴·唐纪》-矢如猬毛。 、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组词】
毛女、 毛连、 刚毛、 毫毛、 毛笔、 毛羽、 毛戴、 毛脉、 毛悚、 毛蓬蓬、 毛楂楂、 毛发不爽、 毛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