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15: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15:38
“何许人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什么地方的人”,通常用来询问某人的身份或背景。这个成语在现代汉语中较少直接使用,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较为正式的书面语中。
在文学作品中,“何许人也”常用于描绘神秘或未知的人物,增加故事的悬念。在口语中,现代人更倾向于使用“你是谁?”或“你从哪里来?”等更为直接的表达方式。在专业领域,如历史研究或人物传记中,可能会使用这个成语来引出对某人背景的探讨。
“何许”源自古代汉语,意为“什么地方”,“人也”则是“的人”的意思。这个成语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如《史记》等,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降低,但在文学和正式文体中仍保留其独特的韵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询问他人身份是一种礼貌,尤其是在不熟悉的情况下。因此,“何许人也”在古代社会中是一种常见的询问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对身份和背景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神秘和好奇的感觉,常用于描绘未知或不寻常的人物,引发读者或听众的兴趣和想象。
在日常生活中,我很少直接使用这个成语,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经常遇到这个表达,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故事背景和人物关系。
在创作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低垂,星辰闪烁,问那远行者,何许人也,携梦而来。”
想象一个古老的村庄,夜色中,一位陌生人缓缓走来,村民们低声议论,这个成语带来的视觉联想是神秘和古老的氛围,听觉联想则是低沉的询问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ho is this person?”或“Where does he come from?”,但缺乏“何许人也”所带有的文学和历史韵味。
“何许人也”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韵味的成语,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较少,但在文学和正式文体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丰富性和历史背景。
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也。
先生不知~,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1.
【何】
(形声。从人,可声。金文,象人负担之形。本义:负荷) 同本义 同: 荷
【引证】
《易·噬嗑》-何校灭耳,凶。 、 《易·大畜》-何天之衢。 、 《诗·商颂·玄鸟》-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 《诗·商倾·长发》-何天之休,不競不絿。 、 《管子·小匡》-用此五子者何功。
【组词】
何校、 何劳
2.
【许】
(形声。从言,午声。本义:应允,许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听从其言也。-许,听也。 、 《吕氏春秋·首时》。注:“诺也。”-王子许。 、 《左传·隐公元年》-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 《武王伐纣平话》-[某]知公大贤,许我伐无道之君如何? 、 《书·金滕》-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 《列子·汤问》-杂然相许。 、 《战国策·魏策》-其许寡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可不许。 、 诸葛亮《出师表》-遂许先帝以驱驰。
【组词】
特许;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准许;默许;许认、 许肯、 许允
3.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4.
【也】
表示选择,还是。
【引证】
《水浒传》-你见我府里那个门子,却是多少年纪?或是黑瘦也白净肥胖?
【组词】
也是
用在句末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相当于“啊”、“呀”。
【引证】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旋见一白酋…英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