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5:26: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5:26:47
“何辜”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为“有什么罪过”或“何罪之有”。它通常用来表达对某人遭受不公正待遇或不幸的同情和不解,暗示对方并无过错却遭受了不应有的苦难。
在文学作品中,“何辜”常用于表达对主人公不幸遭遇的同情,如在古典小说或诗词中,用来描绘无辜者的悲惨命运。在口语中,当某人遭受不公时,旁人可能会用“何辜”来表达对其处境的同情。在法律或道德讨论中,这个词也可能被用来质疑某人受到的指控或惩罚是否公正。
同义词“无辜”强调没有犯罪或过错,而“何辜”更侧重于对不公正待遇的同情。反义词“有罪”则直接指向犯罪或过错的存在。
“何辜”源自古代汉语,其使用可以追溯到《诗经》等古代文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有所演变,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何辜”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仁”和“义”相联系,强调对无辜者的同情和正义的追求。在社会不公或道德讨论中,这个词常被用来表达对不公正现象的批判。
“何辜”一词常常引发人们对不公正和苦难的深切同情,它让人联想到无辜者的不幸和需要社会正义的呼声。
在日常生活中,当看到新闻报道中无辜者遭受不公时,我常常会用“何辜”来表达我的同情和愤怒。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星光何辜,照见人间悲欢离合。”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无辜者被误解或遭受不公的场景,如一个孩子被错误地指责。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悲伤的音乐,如小提琴的哀婉旋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hat crime has he committed?”或“Why should he suffer?”,都表达了类似的同情和不解。
“何辜”是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词汇,它不仅表达了对他人的同情,也反映了社会正义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能力,增强语言的情感深度。
1.
【何】
(形声。从人,可声。金文,象人负担之形。本义:负荷) 同本义 同: 荷
【引证】
《易·噬嗑》-何校灭耳,凶。 、 《易·大畜》-何天之衢。 、 《诗·商颂·玄鸟》-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 《诗·商倾·长发》-何天之休,不競不絿。 、 《管子·小匡》-用此五子者何功。
【组词】
何校、 何劳
2.
【辜】
(形声。从辛,古声。“辛”,是受刑的意思。本义:罪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辜本非常重罪,引申之凡有罪者皆曰辜。”-辜,罪也。 、 《诗·小雅·正月》-民之无辜。 、 《诗·小雅·十月之交》-无罪无辜。 、 《公羊传·宣公六年》-天乎无辜。 、 《庄子·则阳》-至齐,见辜人焉。 、 《韩非子·说疑》-赏无功之人,罚不辜之民,非所谓明也。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组词】
死有余辜;无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