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6: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6:15
“何苦来”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为什么要来”或“何必来”,表达的是一种对某人或某事不必要的到来或行为的质疑或不解。它通常用来表达对某人行为的疑惑或不赞同,暗示这种行为可能是不必要的或不合理的。
在文学作品中,“何苦来”常常用来表达对主人公行为的批评或不解,增加故事的深度和复杂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则更多地用于日常对话,表达对他人行为的不解或劝阻。在专业领域,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但在某些情况下,如法律或哲学讨论中,也可能被用来探讨行为的合理性。
“何苦来”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其结构和意义在历史上相对稳定。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其基本含义和用法保持不变。
在中国文化中,“何苦来”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相联系,强调行为的适度与合理性。在社会交往中,这个词汇也反映了中国人对于行为合理性的重视。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疑惑和劝阻。它让我联想到在面对不必要或不合理的行为时,人们可能会感到困惑或想要劝阻对方。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朋友在明知会失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参加一个比赛,我当时就用了“何苦来”来表达我的不解和劝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何苦来,追逐那虚无的梦,不如静看,窗外的花开花落。”
视觉上,我联想到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迷茫地看着前方,不知该何去何从。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温和的声音在劝说:“何苦来,这样做真的值得吗?”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hy bother?”或“What's the poin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对行为必要性的质疑。
“何苦来”这个词汇在表达对行为合理性的质疑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帮助我在面对不合理行为时能够更有效地表达我的观点和情感。
1.
【何】
(形声。从人,可声。金文,象人负担之形。本义:负荷) 同本义 同: 荷
【引证】
《易·噬嗑》-何校灭耳,凶。 、 《易·大畜》-何天之衢。 、 《诗·商颂·玄鸟》-殷受命咸宜,百禄是何。 、 《诗·商倾·长发》-何天之休,不競不絿。 、 《管子·小匡》-用此五子者何功。
【组词】
何校、 何劳
2.
【苦】
粗劣 同: 盬
【组词】
苦盐、 苦功、 苦事
3.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