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9:29: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9:29:47
内果皮:在植物学中,内果皮是指果实的一部分,通常是果实的最内层,包裹着种子。它与外果皮和中果皮共同构成完整的果实结构。内果皮在不同类型的果实中可能有不同的形态和功能,例如在核果中,内果皮硬化形成坚硬的核。
内果皮一词源自植物学术语,由“内”和“果皮”组合而成。在语言演变中,它保持了其专业性和科学性,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在不同的文化中,果实的消费和准备方式各异,内果皮的角色也因此有所不同。在一些文化中,如**,某些水果的内果皮被认为具有药用价值,因此受到重视。
内果皮可能让人联想到保护和隐藏的概念,也可能与自然和生命的循环相关。在情感上,它可能唤起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食物来源的感激。
在日常生活中,内果皮通常在处理水果时被提及,尤其是在剥皮或去核的过程中。例如,在准备水果沙拉时,可能会特别注意去除某些水果的内果皮。
诗歌: 在果实的深处,内果皮静静守护, 种子在黑暗中孕育,等待春的呼唤。
故事: 她轻轻剥开那颗神秘果实的内果皮,发现里面藏着一张古老的地图,引领她踏上寻宝之旅。
在不同语言中,内果皮的术语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概念是相似的。例如,在英语中,内果皮可以称为“endocarp”。
内果皮作为一个植物学术语,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被提及,但在专业领域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描述了果实的结构,还可能承载着文化和情感的联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类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界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1.
【内】
里面。与“外”相对。
【引证】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一室之内。 、 《世说新语·雅量》-郗犹在帐内。 、 《世说新语·贤媛》-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钟夫人之礼。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一板内有重复。 、 清·姚鼐《登泰山记》-数里内无树。
【组词】
海内;关内;内牵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引证】
《论语·季氏》-动干戈于邦内。 、 汉·贾谊《过秦论》-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内,名词作状语,译时加介词“对”,为“对内”。) 、 诸葛亮《出师表》-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 《三国志·诸葛亮传》-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组词】
内叛、 内患、 内事、 内睦、 内噬、 内寇
2.
【果】
(象形。甲骨文字形,田象树上结的果实形,在木之上。本义:果子,果实。这个意义后来曾写作“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果,木实也。 、 《易·说卦》-艮为果蓏。 、 《周礼·场人》。张晏曰:“有核曰果,无核曰蓏。”臣瓒曰:“在地曰蓏,在树曰果。”-而树之果蓏,珍异之物。 、 《素问·藏器法时论》。注:“谓桃李杏栗枣也。”-五果为助。 、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 明·刘基《卖柑者言》-杭有卖果者,善藏柑。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
【组词】
果布、 果馔、 果谷、 果正、 果桌、 草果;荚果;浆果;果瓜、 果茹、 果隋、 果蔗
3.
【皮】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皮”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用手剥兽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 《广雅》-皮,剥也。 、 《战国策·韩策》-皮面抉眼。 、 《释名》-皮瓠以为蓄。
【组词】
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