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28: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28:24
发号布令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发布命令或指示。它通常用来描述某人(尤其是权威人士或领导者)下达命令或指示的行为。这个成语强调了命令的正式性和权威性。
发号布令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发号”和“布令”两个词组成,分别表示“发出号令”和“公布命令”。在古代汉语中,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官方或军事场合的命令发布。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到现代汉语的各个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发号布令常与权威和秩序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社会对等级和命令执行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强调了权威性和正式性,但在民主和平等的价值观影响下,命令的发布也更加注重沟通和共识。
发号布令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权威、秩序和责任感。它可能引起尊敬或敬畏的情感,尤其是在描述军事或政治领导者的行为时。
在个人生活中,发号布令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在组织或团队管理中,领导者或管理者可能需要下达命令或指示,这时这个成语的概念就非常有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将军发号布令声,战鼓擂动震天鸣。 士兵齐心向前行,誓将敌寇尽扫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将军站在高台上,手持令旗,士兵们在下方整齐列队,准备执行命令。结合音乐,可以想象战鼓和号角的声音,营造出紧张和庄严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issue orders" 或 "give commands",它们也强调了命令的发布和执行。不同文化中,命令的发布方式和接受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是相似的。
发号布令 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它不仅描述了命令的发布,还强调了其权威性和正式性。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意图,并在适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
1.
【发】
崩坏;停止。 同: 废
【引证】
《老子》-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 《晏子春秋》-君夜发不可以朝。 、
【组词】
发药
2.
【号】
扬言有。
【引证】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
【组词】
口喧佛号
命令,发令。
【引证】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发枪之号。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明诏大号。
【组词】
号令
3.
【布】
(形声。从巾,父声。本义:麻布)。
同本义(古时无棉布)。
【引证】
《易·说卦》-坤为布。 、 《诗·卫风·氓》-抱布贸丝。 、 《孟子》-女有余布。 、 左思《吴都赋》-果布辐凑而常然。 、 《仪礼·既夕礼记》-商祝免袒,执功布入。 、 《孟子·滕文公》-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组词】
布衣、 布槽、 布褐、 布总
4.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