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5:48: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5:48:12
“天人之辩”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在儒家和道家的讨论中。字面意思是指人与天(自然或宇宙)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基本含义涉及人类如何理解自然法则、宇宙秩序以及人在其中的位置和作用。
在文学中,“天人之辩”常用来表达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如在诗词中表达对自然美的赞叹或对人生哲理的探索。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哲学、或宇宙观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哲学、学、环境科学等,这个词汇用于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天人之辩”源自古代哲学,特别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儒家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而道家则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用来描述更广泛的哲学和讨论,包括人与宇宙的关系。
在文化中,“天人之辩”是一个核心概念,反映了古代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以及对人类在宇宙中位置的思考。这个概念也影响了**的艺术、文学和哲学,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深邃和庄严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古代哲人的智慧和对宇宙的敬畏。它激发了我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思考,以及对人类在其中的角色和责任的反思。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次哲学讨论会上听到“天人之辩”这个词汇,它启发了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这个词汇帮助我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环保。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星辰的低语中,我听见了天人之辩,/ 那是古老智慧的回声,/ 在夜风中轻轻摇曳。”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星空和山川的画面,音乐可以选择古琴曲,如《高山流水》,这些都能增强“天人之辩”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西方哲学中,类似的讨论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也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但使用的词汇和概念有所不同。
“天人之辩”是一个深刻而丰富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的哲学思考,也启发了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环境伦理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通过学和思考“天人之辩”,我更加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1.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2.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辩】
(形声。从言,辡(biǎn)声。本义:辩论,申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辩,治也。 、 《周礼·乡士》-辩其狱讼。 、 《礼记·曲礼》-分争辩讼。 、 《韩非子·八经》-辩者言之信。 、 《书·酒诰》-勿辩乃司。 、 《列子·汤问》-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 明·马中锡《中山狼传》-狼亦巧辩不已以求胜。
【组词】
辩证;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