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5:33
弃邪归正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放弃错误的、邪恶的行为或思想,回归正确的道路。这个成语强调了从错误中觉醒并改正的重要性,通常用来形容人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弃邪归正”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道德观念,强调道德的自我修正和提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现代社会中,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不仅仅局限于道德层面。
在**传统文化中,“弃邪归正”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被用来强调法律和社会对个人改正错误的支持和鼓励。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希望和重生。它鼓励人们面对错误,勇于改正,追求更好的自我。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自己或他人在面对困难和错误时,不要放弃,而是寻找改正和进步的机会。
在诗歌中,可以将“弃邪归正”融入描述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新生的希望。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从黑暗走向光明的画面,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温暖、鼓舞人心的旋律,如古典音乐中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有“turn over a new leaf”或“repent and be saved”,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关于改变和新生。
“弃邪归正”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一个词汇,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鼓励人们在面对错误时勇于改正,追求更好的自我。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将军~,与宋某等同替国家出力,朝廷自当重用。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邪】
(mòyé)。
古同疑问词“耶”。
【引证】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欺秦邪。 、 《世说新语·自新》-令名不彰邪。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何预我邪。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是且非邪。 、 唐·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肖于器邪。 、 《资治通鉴》-可迎之邪。 、 《资治通鉴·汉纪》-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语助词,表反诘,吗)!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此画果真邪。 、
3. 【归】
4.
【正】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同本义。
【引证】
《论语·乡党》-席不正不坐。 、 《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有绳不以正。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稍稍正坐。 、 清·姚鼐《登泰山记》-泰山正南。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正则无景。 、
【组词】
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 正阳、 正锋、 正院、 正分、 正胁、 正位、 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