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9:34: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9:34:54
“求志达道”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追求自己的志向并达到道德的境界。这个成语强调了个人追求理想和道德完善的过程。
在文学作品中,“求志达道”常用来描述主人公的精神追求和道德修养。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个人成长、道德修养或职业发展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哲学、伦理学或教育学中,这个词汇可能会被用来探讨个人价值观和道德目标。
“求志达道”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但其含义和用法可能有所变化,更加强调个人在现代社会中的自我实现和道德责任。
在**文化中,“求志达道”与儒家思想紧密相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被用来鼓励人们在职业和个人生活中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和理想。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个人成长和道德追求的重要性。它提醒我在生活中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并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我经常思考如何求志达道,如何在工作中体现我的价值观和道德追求。这个词汇激励我不断学*和成长,以更好地服务社会和他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人生的旅途上,我求志达道,
每一步都坚定而有力。
心中的灯塔指引我前行,
直到理想的彼岸,道德的巅峰。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崎岖的山路上攀登,背景是壮丽的日出。这幅画面可以代表“求志达道”的精神追求。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首激励人心的古典音乐,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表达这种不懈追求的精神。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ursue one's dreams and achieve moral excellence”,强调个人梦想和道德卓越的追求。
“求志达道”这个词汇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提醒我在生活中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并保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明·李贽《世纪列传总目后论》:“自儒者出,而~之学兴矣。”
1.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
2.
【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志,意也。 、 《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 、 《孟子》-夫志,气之帅也。 、 《毛诗序》-在心为志。 、 《春秋·说题辞》-思虑为志。 、 《荀子·解蔽》-志者,臧也。 、 《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 、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 、 《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后汉书·班超传》-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唐·韩愈《县斋有怀》-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
【组词】
志志诚诚、 志局、 志干、 志意、 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 志虑、 志抱、 志尚、 志况、 志好、 志略、 志局、 志介、 志高气扬
3.
【达】
(形声。从辵(chuò),羍声。本义:道路畅通)。
同本义。泛指畅通。
【引证】
《说文》-达,行不相遇也。 、 《广雅》-达,通也。 、 《礼记·内则》-左右达为夹室,所以相隔。 、 《国语·吴语》-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 、 《虞书》-达四聪。 、 《书·禹贡》-达于河。 、 《周礼·大宰》-七曰达吏。 、 《仪礼·士昏礼》-下达。 、 《礼记·中庸》-天下达道。 、 唐·李朝威《柳毅传》-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屋极有窗以达气。
【组词】
四通八达;达越、 达乡
4.
【道】
(形声。从辵(chuò),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道,所行道也。 、 《尔雅》-一达谓之道。 、 《易·履》-道坦坦。 、 《周礼·地官·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 《老子》五十三章-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 《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 、 《史记·项羽本纪》-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 、 《山海经·海外北经》-道渴而死。 、 《史记·陈涉世家》-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组词】
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道;车道;康庄大道;道友、 道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