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40: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40:19
求情:指请求别人给予同情、宽恕或帮助,通常是在某人犯错或处于困境时,向他人表达希望得到原谅或援助的愿望。
求情一词源于汉语,由“求”和“情”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求”意味着寻求或请求,“情”则指情感或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更加强调情感上的请求。
在**传统文化中,求情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仁”和“恕”相联系,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同情和宽恕。在社会交往中,求情也是一种常见的社交行为,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求情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弱势和恳切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无助、悲伤和希望。它可能触发人们对同情和宽恕的思考,以及对人际关系中情感交流的重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有过求情的经历,比如在学校中请求老师宽恕迟到,或在工作中请求同事帮忙完成任务。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理解求情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求情”融入到对自然或命运的恳求中:
风啊,请轻些吹, 别让那脆弱的花瓣凋零。 我向天地求情, 愿这美好永存。
求情可能让人联想到电影中角色跪地恳求的画面,或是悲伤的音乐背景下,人物表达内心深处的渴望和无助。
在英语中,“求情”可以对应为“plead”或“beg”,虽然这些词在语义上与“求情”相似,但在使用时可能更加强调紧迫性和情感强度。
求情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反映了社会文化中对同情和宽恕的重视。通过对“求情”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并在实际生活中更加恰当地运用这一词汇。
1.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
2.
【情】
(形声。从心,青声。本义:感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 、 《礼记·礼运》又-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击能。 、 、 《易·系辞》。虞注:“情阳也。”-情伪相感。 、 《白虎通·情形》-情者,阴之化也。 、 《荀子·正名》-情者,性之质也。 、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览物之情 、 清·黄宗羲《原君》-情所欲居。 、
【组词】
情熟、 情款、 情悃、 情热、 情肠、 情悰、 无情、 友情、 情交、 情好、 情志、 情思、 情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