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14: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4:23
“不知痛痒”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不知道疼痛和痒感。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对事物的感受迟钝,缺乏敏感性,或者对别人的痛苦和困难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
在文学作品中,“不知痛痒”常用来形容那些对周围环境或他人情感变化无动于衷的人物。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那些对别人的困境视而不见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缺乏同理心的行为。
同义词:麻木不仁、漠不关心、无动于衷 反义词: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关怀备至
“不知痛痒”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接,源自人们对身体感觉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情感和心理层面,用来描述对他人感受的忽视或冷漠。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仁爱”和“同理心”,因此“不知痛痒”这样的词汇往往带有负面评价,反映了社会对人际关系中同情和关怀的重视。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它让我联想到冷漠和缺乏同情心的人。在表达中,我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批评那些对他人困境无动于衷的行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对他人困境不知痛痒的人,这让我感到失望和沮丧。我努力避免成为那样的人,并鼓励周围的人也展现出更多的同情和关怀。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这冷漠的世界里,有人不知痛痒,心如铁石;而我,愿做那温暖的火,照亮每一颗需要关怀的心。”
视觉上,我可能会联想到一幅描绘冷漠表情的画面,或者一个孤独的人站在人群中,无人问津。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寂静的街道,或者冷漠的对话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different”或“insensitive”,它们在含义上与“不知痛痒”相似,都指缺乏关心或敏感性。
“不知痛痒”这个词汇深刻地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冷漠和缺乏同情心的问题。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保持敏感和同情,避免成为对他人困境无动于衷的人。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我能够更好地表达对他人的关怀和支持。
钱钟书《围城》:“因为这事要亲人干,旁人~,下手太重,变成把棒打了。”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3.
【痛】
(形声。从疒,甬声。疒(chuáng),与疾病有关。本义:疼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痛,病也。 、 《易·说卦》-坎为耳痛。 、 《韩非子·喻老》-桓侯体痛。 、 汉·王充《论衡·订鬼篇》-身体痛。 、 、
【组词】
痛不欲生;痛定思痛;创巨痛深;累得酸痛;痛毒、 痛疾、 痛脚、 痛煞、 痛痹、 痛痒
4.
【痒】
(形声。从疒(chuáng),养声。本义:一种皮肤不适、引人欲搔的感觉)。
形容某些难以抑制的强烈愿望。
【引证】
宋·陆游《还东》-花前技痒又成诗。
【组词】
痒滋滋、 痒酥酥、 痒处
1. 【不知疼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