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0: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0:46
城墙:城墙是指围绕城市或城堡的防御性建筑,通常由石头、砖块、土坯或其他坚固材料建成,用于保护城市免受外敌入侵。
城墙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城”指的是城市,“墙”指的是围墙。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墙的概念逐渐固定,成为城市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化中,城墙不仅是防御工事,也是权力和历史的象征。例如,北京的故宫和西安的古城墙都是历史和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城墙给人以坚固、安全的感觉,同时也可能引发对历史变迁和战争的沉思。它象征着保护和隔离,有时也代表封闭和保守。
在我小时候,曾参观过西安的古城墙,那厚重的石砖和宽阔的城墙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时间的流逝。
诗歌:
古城墙下,岁月悠悠,
石砖见证,风雨春秋。
历史的痕迹,刻画心头,
城墙之上,望尽天涯路。
在不同文化中,城墙都有类似的防御功能,但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欧洲的城堡墙和中东的城墙在建筑风格和文化象征上都有显著差异。
城墙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实体的防御建筑,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和象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城墙这一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和传达与之相关的复杂情感和深层含义。
1.
【城】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引证】
《说文》-城,所以盛民也。 、 《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 《史记·田单列传》-使老弱女子乘城。 、 《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百雉而城。 、 《谷梁传·隐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 、 《墨子·七患》-城者,可以自守也。 、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组词】
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 城曲、 城铺、 城堵
2.
【墙】
(会意。从啬,从土。“啬”有节俭收藏的意思。垒土为墙,意在收藏。本义: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墙,垣蔽也。 、 《诗·郑风·将仲子》-无逾我墙。 、 《论语·公冶长》-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 《尉缭子·战威》-止如堵墙。 、 唐·杜甫《石壕吏》诗-老翁逾墙走。
【组词】
墙阙、 墙宇、 墙篱、 墙东、 墙茨、 土墙;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