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34: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34:20
城垛口:城垛口是指城墙上的垛口,通常是城墙上用于防御的突出部分,可以供守城士兵站立和射击。垛口的设计使得士兵可以在保护自己的同时,对外进行攻击或观察。
城垛口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具体词源可能与古代城墙的建造和防御功能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语言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城墙特定部分的术语。
在**文化中,城垛口常常与古代战争、城池防御和历史遗迹联系在一起。它不仅是军事防御的象征,也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城垛口给人以坚固、历史悠久和战争残酷的联想。它可能唤起对古代英雄和历史**的记忆,同时也可能引发对和平的向往。
在参观古代城墙遗址时,我曾亲眼见到过城垛口,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军事防御的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将城垛口比喻为历史的守望者:
城垛口,历史的守望者, 见证了烽火连天的岁月。 每一块石头,每一道痕迹, 都是过往英雄的足迹。
结合图片,城垛口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城墙、石头砌成的结构和历史的沧桑。听觉上,可能会想象到古代战争中的号角声和士兵的呐喊。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防御结构可能有不同的名称,但其功能和象征意义可能相似。例如,欧洲的城堡也有类似的防御结构,称为“crenellation”。
城垛口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个具体的建筑结构,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城】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引证】
《说文》-城,所以盛民也。 、 《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 《史记·田单列传》-使老弱女子乘城。 、 《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百雉而城。 、 《谷梁传·隐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 、 《墨子·七患》-城者,可以自守也。 、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组词】
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 城曲、 城铺、 城堵
2.
【垛】
堆,成堆的东西。
【组词】
柴火垛;麦垛
3.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