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50: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50:59
“涸鲋得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干涸的鲋鱼得到了水。鲋鱼是指鲫鱼,这个成语比喻在困境中得到了救助或转机,形容情况由坏转好。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物或情节在绝望中找到了希望,如在古代诗词或小说中描述主人公在绝境中遇到救星。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形容自己在困难时刻得到了帮助或转机。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个体或群体在危机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义词:绝处逢生、转危为安、柳暗花明 反义词:雪上加霜、火上浇油、屋漏偏逢连夜雨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上各有侧重,但都与“涸鲋得水”在意义上形成对比或补充。
“涸鲋得水”这个成语出自《庄子·外物》:“涸辙之鲋,得水则活。”原意是指在干涸的车辙中的鲋鱼,一旦得到水就能活过来。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用来比喻人在困境中得到救助。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体现了人们对希望和转机的向往,也反映了儒家文化中“仁者爱人”的思想,即在他人困难时伸出援手。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积极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希望和重生。它鼓励人们在困难面前不放弃,相信总会有转机。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自己在某个困难时期得到了帮助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感到欣慰和感激。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涸鲋得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条干涸的河床中,一条鲋鱼在得到水后的欢快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水流声和鱼儿欢快的跳跃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drowning man will clutch at a straw”,意思是溺水的人会抓住任何救命稻草,与“涸鲋得水”有相似的含义,都表达了在绝境中寻找希望的情景。
“涸鲋得水”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上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而且在文化和情感上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希望,相信总会有转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虽然,以当时久困地狱,渴望天日之意大利人,骤闻此语,殆如涸鲋得水,笼鸟脱樊,且距且跃,且汗且喘。
1.
【涸】
(形声。从水,固声。本义:失去水而干枯)。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诂》-涸,竭也。 、 《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水始涸。 、 《吕氏春秋·慎大》。注:“涸,枯也。”-商涸旱。 、 陆机《文赋》-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组词】
涸辙、 涸泽、 涸流、 涸溜
2.
【鲋】
蛤蟆。
【引证】
《易·井》-井谷射鲋。
3.
【得】
绝对必要或应当去做。
【引证】
唐·杜甫《石壕吏》-犹得备晨炊。
【组词】
有错误就得批评;做得好就得表扬
4.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