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5:03: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03:16
“口腹自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自我驱使”。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食欲或物质欲望而过度努力或牺牲,有时也带有贬义,暗示这种行为可能忽视了更重要的精神或道德追求。
在文学作品中,“口腹自役”常被用来批评那些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或精神追求的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为了吃得好或享受美食而不惜一切代价。在专业领域,如营养学或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过度饮食或物质追求对健康的影响。
同义词:贪吃、贪食、饕餮 反义词:节食、节欲、节制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描述对食物的态度和行为上有所不同,但都与“口腹自役”在某种程度上相关。
“口腹自役”这个成语源自**古代,反映了古人对物质欲望的看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有所扩展,但核心意义保持不变。
在**文化中,“口腹自役”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节欲”和“中庸”相联系,强调在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之间保持平衡。
这个词汇可能引起人们对过度消费和物质主义的反思,以及对更深层次精神追求的向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为了追求美食而不顾一切,这时可以使用“口腹自役”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世间繁华如梦,口腹自役终成空,唯有心灵深处,宁静如初。”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美食面前无法自拔的情景;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些轻柔的音乐来表达对过度物质追求的反思。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luttony”(暴食),但“口腹自役”更强调自我驱使和牺牲,而不仅仅是暴食。
“口腹自役”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追求物质满足时,不应忽视精神层面的需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对物质追求的态度和看法。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1.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2.
【腹】
(形声。从肉,复声。此为后起形声字,初文应即“畐”(fú)字,象人腹部之形。本义:肚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脐上下两旁也。-腹,厚也。 、 《易·说卦传》-坤为腹。 、 《易·明夷》-入于左腹。 、 《素问·评热病论》-腹者至阴之所居。 、 《释名》-自脐以下曰水腹。 、 晁错《论贵粟疏》-腹饥不得食。
【组词】
腹痛、 腹肠、 腹围、 腹如垂瓠、 腹便便
3.
【自】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自,鼻也。
4.
【役】
(古文作伇。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人持殳(shū)击人。本义:服兵役,戍守边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役,戍边也。执殳巡行也。 、 《周礼·遂人》-若起野役。 、 《周礼·小宰》-听政役以比居州长。 、 《周礼·师田》-行役之事。 、 《诗·王风》。郑玄笺:“行役多危难,我诚思之。”-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 《国语》-弃政而役,非其任也。
【组词】
役夫、 役民、 役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