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07: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07:19
“乡土志”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关于乡土的记录或描述。它通常指的是对某一地区的地理、历史、文化、民俗等方面的详细记载,强调对本土特色的关注和记录。
在文学中,“乡土志”可能被用来描述一种以乡土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强调对乡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对地方特色的深入挖掘。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单独使用,但相关的概念如“乡土风情”、“乡土文化”等则较为常见。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民俗学、地理学等,乡土志可能指的是一种专门的研究文献或资料集。
“乡土志”一词源于**古代的“地方志”,后者是对一个地方的全面记录,包括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乡土志”逐渐强调了对乡村或地方特色的关注,成为一种更为细致和具体的记录形式。
在**,乡土志常常与地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联系在一起。在现代化进程中,乡土志的编纂和研究有助于保留和弘扬地方特色,对抗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同质化。
“乡土志”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怀旧和温暖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宁静的乡村生活、淳朴的民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也可能唤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在我的家乡,有一本详细的乡土志,记录了从古至今的各种故事和传说。每当我翻阅这本书,都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乡土志”:
在乡土志的页边,
我找到了童年的足迹,
每一行文字,
都是故乡的风,
吹过我的心田。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老人在昏黄的灯光下,翻阅着一本厚重的乡土志,书页间传来沙沙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这样的场景可能伴随着悠扬的笛声或古琴的旋律,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乡土志”的词汇,但相关的概念可以通过“local chronicle”或“regional history”等表达来体现。
“乡土志”这个词不仅是一个记录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象征。它提醒我们珍视和保护地方特色,同时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乡土志”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的深度。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3.
【志】
(形声。从心,士声。战国文字,从心之,之亦声。意为心愿所往。本义:志气,意愿:心之所向,未表露出来的长远而大的打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志,意也。 、 《国语·晋语》-志,德义之府也。 、 《孟子》-夫志,气之帅也。 、 《毛诗序》-在心为志。 、 《春秋·说题辞》-思虑为志。 、 《荀子·解蔽》-志者,臧也。 、 《鬼谷子·阴府》-志者,欲之使也。 、 《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 、 《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 、 《史记·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后汉书·班超传》-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唐·韩愈《县斋有怀》-身将老寂寞,志欲死闲暇。
【组词】
志志诚诚、 志局、 志干、 志意、 志坚如钢;有志者事竟成;志分、 志虑、 志抱、 志尚、 志况、 志好、 志略、 志局、 志介、 志高气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