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30: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30:58
“倏来忽往”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事物或人行动迅速,来去匆匆,变化无常。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突然来到,又突然离去”,强调的是一种快速和不可预测的动态。
在文学作品中,“倏来忽往”常用来形容自然现象、人物行为或情感变化,如风云变幻、人世沧桑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某人的行踪不定或某件事情的突然发生和结束。在专业领域,如气象学中,可能用来描述快速变化的天气现象。
同义词:
反义词:
“倏来忽往”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于动态和变化的高度概括和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描述物理上的移动,也扩展到情感和心理状态的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变化无常被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常态。因此,“倏来忽往”这个成语在文学和哲学作品中频繁出现,反映了人对于变化的认识和态度。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可能是惊讶、无奈或好奇。它让人联想到生活中那些不可预测的瞬间,以及人们对于这些瞬间的反应和适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倏来忽往”来形容那些突然出现又迅速消失的事物,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阵雨,或者一个只在特定时刻出现的街头艺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风,倏来忽往,
在叶尖上跳跃,
不留痕迹,只留思念。
视觉上,“倏来忽往”可能让人联想到快速移动的云彩或光影的变化。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突然响起又迅速消失的声音,如雷声或鸟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me and go”,但它没有“倏来忽往”那种强调速度和不可预测性的意味。
“倏来忽往”这个成语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描述那些快速变化的现象。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非常重要。
栎雌妒异,倏来忽往。
~,不可为象。
1.
【倏】
(形声。从犬,攸(yōu)声。本义:犬疾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倏,走也。 、 《汉书·序传》。注:“倏忽,疾也。”-辰倏忽其不再。 、 左思《蜀都赋》-鹰犬倏眒(shēn,疾速)。
疾速。
【引证】
《广雅》-儵,疾也。 、 《庄子·太宗师》-儵然而往。 、 《楚辞·招魂》。注:“疾貌。”-往来儵忽。 、 《魏书·崔挺传》-别卿以来,倏焉二载。
【组词】
倏易、 倏霍、 倏闪、 倏忽、 倏尔、 倏瞬
2.
【来】
慰劳。
【引证】
《说文》-勑,劳也。从力,來声。字亦作俫。 、 《诗·郑风·女曰鸡鸣》。高亨注:“来,借为勑。”-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 《汉书·平当传》-劳俫有意者。 、 《孟子·滕文公上》-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 、 《诗·魏风·硕鼠》-莫我肯勑。 、 《韩非子·王道》-贤者勑其材。
3.
【忽】
(形声。从心,勿声。本义:不重视;忽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忽,忘也。 、 《广雅·释诂三》-忽,轻也。 、 《汉书·食货志》-奈何而忽。 、 《汉书·王嘉传》-忽于小过。 、 《汉书·东平思王宇传》-忽于道德。 、 《聊斋志异·促织》-不可忽也。
【组词】
疏忽;忽忘、 忽易、 忽睨、 忽怠、 忽慢、 忽薄
4.
【往】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止,从土。意为从这个地方走向目的地。本义:去,到…去)。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往,之也。 、 《礼记·玉藻》-大夫有所往。 、 《易·咸》-憧憧往来。 、 《国语·晋语》-吾言既往矣。 、 《庄子·逍遥游》-往而不返。 、 《庄子·天道》-往见老聃。 、 《列子·汤问》-跳往助之。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随其往。 、 、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子何恃而往。
【组词】
前往、 往造、 往教、 往旋、 往蹇来连、 往人、 往至、 往程、 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