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7:23: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7:23:10
“宛然在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某事物或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形容形象生动,记忆深刻,好像真实地呈现在眼前一样。
“宛然在目”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记忆和形象生动性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记忆清晰和形象生动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记忆和历史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因此“宛然在目”这样的成语强调了记忆的生动性和真实感,反映了人们对过去的重视和尊重。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温馨和怀旧,它让我联想到那些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刻,以及对过去的深情怀念。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用“宛然在目”来形容我第一次见到大海的情景,那种震撼和美丽至今仍然清晰如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月光下的湖面,波光宛然在目,如梦如幻,令人心醉。”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夜晚湖面的画面,月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宛然在目。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夜晚的宁静和湖水轻轻拍打岸边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s if it were right before my eye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感和意义是相似的。
“宛然在目”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表达,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记忆中的美好时刻。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能够帮助我更生动地描述和回忆。
使来者一入斯堂,而文献宛然在目,亦士林之一快也。
以及宗庙丘墟,关山劳戍之苦,~。
1.
【宛】
(形声。从宀(mián),夗(yuàn)声。象屋里的草弯曲自相覆盖。本义:弯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宛,屈草自覆也。 、 《史记·司马相如传》-宛宛黄龙。 、 《汉书·扬雄传下》-是以欲谈者宛舌而固声。
【组词】
宛妙、 宛虹、 宛曲、 宛委、 宛宛、 宛燀
2.
【然】
(会意兼形声。下形,上声。四点是火的变形。声符读yàn,是狗肉的意思,下面加火以烤狗肉。本义:燃烧)。
同本义。“然”是“燃”的本字。
【引证】
《说文》-然,烧也。
3.
【在】
(形声。小篆字形。从土,才声。表示草木初生在土上。本义:存活着,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字从土,与坐同意。-在,存也。 、 《易·乾》-见龙在田。 、 《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 、 《韩非子·喻老》-疾在腠理。 、 、 《淮南子·原道》-则无所不在。 、 《大戴礼·曾子立事》-在往者,在来者。
【组词】
在生日、 祖父已经不在了;在日、 在堂、 父母健在
4.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