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05: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05:15
“僧俗”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僧”和“俗”两个字组成。其中,“僧”指的是中的出家人,即和尚、尼姑等;“俗”则指的是世俗之人,即未出家的普通人。因此,“僧俗”字面意思是指僧侣和俗人,即出家人和普通人的总称。
在不同的语境中,“僧俗”的使用有所不同:
“僧俗”一词源自文化,随着在**的传播而逐渐被广泛使用。在古代文献中,如《高僧传》等,已有“僧俗”一词的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汉语中保持了其基本含义,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僧俗”反映了与世俗的二元对立。在社会生活中,僧侣和俗人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这种区分在**文化中尤为明显。
“僧俗”一词常让人联想到宁静的寺庙、虔诚的信徒和的庄严。它可能唤起人们对精神追求和世俗生活的思考,以及对与社会关系的探索。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参观寺庙时注意到僧侣与俗人之间的互动,这种体验让我对“僧俗”一词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僧俗”:
晨钟暮鼓间,僧俗共此生。
红尘内外事,皆在一念中。
想象一幅画面:清晨的寺庙,僧侣在诵经,俗人在参拜。背景音乐是悠扬的**音乐,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僧俗”一词带来的宁静与和谐。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使用“monks and laypeople”来表达类似的含义。不同文化中对僧俗的区分和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概念是相通的。
通过对“僧俗”一词的深入学*,我认识到它在描述*与世俗关系中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反映了文化差异,也启发了我对精神生活与现实生活的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僧俗”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概念和文化背景。
1.
【僧】
(形声。从人,曾声。本义:和尚)。
同本义 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俗称“和尚”,梵语“僧伽(samgha)”的省称。
【引证】
韩愈《山石》-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组词】
僧行、 僧众、 僧录司、 僧雏、 僧寮、 僧居、 僧衲、 僧靿袜儿、 僧正、 僧官、 僧纲、 僧腊、 僧伽梨
2.
【俗】
(形声。从人,谷(gǔ)声。习俗是人的行为,所以从人。本义:风俗)。
同本义(长期形成的礼节、习惯)。
【引证】
《说文》-俗,习也。 、 《周礼·大司徒》-六曰以俗教安。 、 《礼记·曲礼》-入国而问俗。 、 《淮南子·泛论》-循俗未足多也。 、 《吕氏春秋·情欲》。注:“凡君也。”-俗主亏情。 、 《荀子·乐论》-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 、 汉·贾谊《论积贮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贼也。
【组词】
风俗、 习俗、 民俗、 俗忌、 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