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05: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05:08
僧兵:字面意思是指僧侣组成的武装力量。在历史上,特别是在日本,僧兵指的是一些寺庙的僧侣或其附属武士,他们为了保护寺庙或进行战争而组成的军事力量。
僧兵一词源自日本历史,特别是在平安时代和战国时代,一些**寺庙为了自卫或参与政治斗争而组建了武装力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描述任何由僧侣组成的军事单位。
在日本文化中,僧兵代表了与武力的结合,反映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机构与政治权力的复杂关系。这种现象在其他文化中较为罕见,因此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
僧兵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神秘、力量和的庄严。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心,同时也引发对与暴力关系的深思。
在阅读关于日本战国时代的书籍时,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僧兵这个概念,这让我对**与战争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战争的诗时,我可能会这样写:“僧兵挥剑,佛光下的阴影,慈悲与铁血交织的命运。”
想象一幅画面:古老的寺庙前,僧兵们身着袈裟,手持长剑,背景是悠扬的音乐,这种对比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体验,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与战争的冲突。
在其他文化中,如中世纪欧洲的修道院骑士,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军事功能,但与日本僧兵在组织形式和历史背景上有所不同。
僧兵这个词不仅是一个历史术语,也是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它让我思考*在历史中的多重角色,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平衡和平与必要的防御。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视野。
1.
【僧】
(形声。从人,曾声。本义:和尚)。
同本义 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俗称“和尚”,梵语“僧伽(samgha)”的省称。
【引证】
韩愈《山石》-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组词】
僧行、 僧众、 僧录司、 僧雏、 僧寮、 僧居、 僧衲、 僧靿袜儿、 僧正、 僧官、 僧纲、 僧腊、 僧伽梨
2.
【兵】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gǒng,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兵,械也。 、 《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掌五兵。 、 《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陈五兵。 、 《匡谬正俗》-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 、 《易·说卦》-离为戈兵。 、 《诗·大雅·抑》-修尔车马,弓矢戎兵。 、 《荀子·议兵》-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 、 《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 《国语·越语》-兵者,凶器也。 、 《老子》-兵者,不祥之器。 、 《墨子·七患》-兵者,国之爪也。 、 汉·贾谊《过秦论》-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 《史记·项羽本纪》-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组词】
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 兵解、 兵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