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04: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04:20
词汇“去食存信”并不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或词汇,它可能是由四个单独的汉字组合而成的,而不是一个固定的词组。因此,我将分别对这四个汉字进行分析。
由于“去食存信”不是一个固定词组,它可能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在讨论个人价值观时,它可能意味着放弃物质享受而坚持信仰或原则。
由于“去食存信”不是一个固定词组,它的词源和演变无法追溯。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去食存信可能被视为一种美德,强调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享受。
这个词组可能让人联想到牺牲和坚持,带来一种崇高和坚定的情感反应。
在个人生活中,可能会遇到需要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做出选择的情况,这时去食存信的概念可能会有所体现。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风雨中,我选择去食存信,心中的灯塔永不熄灭。”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信念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选择一首旋律坚定、节奏沉稳的乐曲来表达这种坚持。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组,但类似的概念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体现,如英文中的“sacrifice for faith”或“prioritize belief over materialism”。
“去食存信”虽然不是一个固定词组,但它体现了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做出选择的一种价值观。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概念有助于丰富个人的词汇和表达能力。
去食,自古缘有死,民无信不立。
《传》称“~”,孔子曰:“民无信不立。”昔项羽既入咸阳,已制天下,向能力行仁信,谁夺耶?
春秋时期,子贡问孔子有关为政之道。孔子说:“有足够的食物与军事力量,百姓讲信义就可以。”子贡问:“迫不得已要去掉其中一项怎么办?”孔子答道:“去兵”,子贡再问还要去掉其中之一怎么办?孔子道:“去食。自古下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
2. 【食】 ——用于人名的字。如汉代的郦食其、审食其。
3.
【存】
(形声。本义:生存;存在)。
同本义。
【引证】
《尔雅》。注:“存即在。”-存,存在也。 、 《公羊传·隐公三年》-有天子存。 、 《孟子·告子上》-虽存乎人者。 、 《孟子·离娄下》-以其存心也。 、 《吕氏春秋·应同》-召寇则无以存矣。 、 《列子·汤问》-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柳宗元《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
【组词】
存济、 存殁
4.
【信】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信,诚也。 、 《孟子》-有诸已之谓信。 、 《墨子经》-信,言合于意也。 、 《白虎通·情性》-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 《国语·晋语》-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 《贾子道术》-期果言当谓之信。 、 《礼记·经解》-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 、 《诗·卫风·氓》-信誓旦旦。 、 《三国演义》-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 、 《左传·庄公十年》-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 、 《世说新语·方正》-则是无信。
【组词】
信行、 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