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24: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24:36
县令:在**古代,县令是指管理一个县的行政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县长。县令负责县内的行政、司法、财政等事务,是地方行政体系中的重要职位。
文学语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县令常常被描绘为公正或腐败的形象,如《聊斋志异》中的县令形象多变,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县令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有时会被用来指代任何地方行政官员,尤其是在讨论历史或传统文化时。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政治学等领域,县令是研究古代**地方政府结构和行政管理的重要对象。
同义词:县长、知县、地方官
反义词:平民、百姓
词源:县令一词源于**古代的行政体系,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当时的县是地方行政单位,县令即管理县的长官。
演变:随着历史的发展,县令的职责和地位有所变化,但其作为地方行政长官的基本职能保持不变。
文化意义:县令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地方权威和正义,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人物。
社会影响:县令的公正与否直接影响民众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因此在文学和历史中常被作为探讨社会问题的切入点。
情感反应:县令一词可能唤起对古代**社会结构和行政管理的兴趣,也可能引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
联想:联想到古装剧中的县令形象,如公正无私的包拯,或是腐败无能的贪官。
经历或故事:在阅读历史小说时,我曾对县令的角色和行为产生浓厚兴趣,特别是他们在处理复杂案件时的智慧和勇气。
诗歌:
古道边,县令行,
百姓心中,公正明。
是非曲直,一一清,
历史长河,留英名。
视觉联想:联想到古装剧中县令穿着官服,坐在公堂上的形象。
听觉联想:想象县令在公堂上宣读判决的声音,庄重而有力。
比较:在西方文化中,类似县令的职位可能是市长或地方行政官员,但其职责和权力范围可能有所不同。
总结:县令作为古代地方行政长官的称谓,不仅体现了古代的行政体系,也反映了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通过对县令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
反思:县令这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虽然不高,但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对于理解**传统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1.
【县】
系挂。
【引证】
《说文》。-縣,系也。从系,持县会意。 、 《国语·晋语》。注:“缢也。”-骊姬请使申,处曲沃以速縣。 、 《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 、
【组词】
县令、 县车
维系;拴系;系联。
【引证】
《淮南子·本经》-县联房植。 、 《礼记·檀弓》-县棺而封。
【组词】
县绝、 县联
2.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