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6: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6:04
悟彻 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悟”和“彻”。其中,“悟”指的是理解、领悟,而“彻”则表示透彻、彻底。因此,“悟彻”整体上指的是深刻而透彻的理解,达到完全领悟的程度。
在文学作品中,“悟彻”常用来描述人物对某个复杂或深奥道理的深刻理解,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人生和情感的悟彻。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悟彻”来形容某人对某个问题或情况的彻底理解。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心理学,“悟彻”可能用来描述对抽象概念或理论的深入理解。
同义词:领悟、理解、透彻、洞悉 反义词:迷惑、不解、困惑、蒙昧
同义词中,“领悟”强调的是通过思考或体验获得的知识或智慧;“理解”则是一个更通用的词,指对事物的认识和把握;“透彻”和“洞悉”都强调深入和彻底。反义词则反映了缺乏理解或认识的状态。
“悟”字最早见于《说文解字》,原意为觉醒、明白;“彻”字则有通过、透彻之意。两个字组合成“悟彻”,强调的是一种深度的理解和认识。在古代文献中,如《庄子》等哲学著作中,常可见到“悟彻”的使用,用以描述对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
在传统文化中,“悟彻”常与的修行和领悟相联系,如“悟彻佛法”。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于描述对复杂社会现象或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悟彻”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正面的,因为它代表了智慧和洞察力。联想上,可能会想到智者、哲学家或深思熟虑的形象。
在个人经历中,当我在阅读一本深奥的书籍或参与一次深刻的讨论后,我可能会感到自己对某个主题有了“悟彻”的理解。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心随星辰悟彻,宇宙之奥秘,尽在无言中。”
视觉上,“悟彻”可能让人联想到星空或深邃的海洋,象征着深邃和无限。听觉上,可能是宁静的夜晚或深沉的音乐,如古典音乐中的某些乐章。
在英语中,“悟彻”可以对应为“comprehend thoroughly”或“grasp fully”,虽然这些表达不如“悟彻”那样简洁和富有诗意,但传达了相似的深刻理解的意思。
“悟彻”是一个富有深度和诗意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对事物的深刻理解,还蕴含了一种智慧和洞察力的美感。在学*语言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提升沟通的深度和质量。
1.
【悟】
(形声,从心,吾声。本义:理解,明白)。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悟,觉也。 、 《文选·谢混游西池诗》-悟彼蟋蟀唱。 、 《素问·八正神明论》-慧然独悟。 、 《后汉书·张酺传》-未悟见出,意不自得。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闻而悟之。 、 《聊斋志异·狼三则》-悟前狼假寐。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悟大光明法。
【组词】
觉悟、 悟心、 悟宗、 悟悦、 悟理、 悟物、 悟明、 悟佛、 悟禅、 悟道参玄
2.
【彻】
(形声。从彳(chì),甲骨文,从“鬲”(炊具)从“丑”(举手),表示吃罢饭用手撤去炊具的意思。《说文》给古文增加了音符“彳”,变成了形声字。本义:撤除,撤去)。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楚茨》-废彻不迟。 、 《礼记·燕礼》-司宫彻之士。 、 《礼记·士冠礼》-彻筮席。 、 《礼记·曲礼》-大夫无故不彻县。 、 《左传·宣公十二年》-且虽诸侯相见,军卫不彻,警也。 、 《论语·八佾上》-三家者以《雍》彻。 、 《淮南子·原道》-解车休马,罢酒彻乐。
【组词】
彻案、 彻坐、 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