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02: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02:33
放大镜:一种光学工具,通常由一个凸透镜组成,用于放大物体的细节,使得肉眼难以看清的细微部分变得清晰可见。
放大镜一词源于拉丁语“magnus”(大的)和“focus”(焦点),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放大镜的种类和功能也不断增加,从简单的手持放大镜到复杂的显微镜和望远镜。
在许多文化中,放大镜象征着智慧和洞察力。在侦探小说中,侦探使用放大镜寻找线索已成为一种经典形象。
放大镜常让人联想到细致、耐心和专注。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关注细节,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放大镜常用于阅读小字或检查细微物品。例如,我在修理手表时,经常使用放大镜来确保每一个零件都安装正确。
诗歌: 放大镜下,世界变得清晰, 每一粒尘埃,都有它的故事。
故事: 侦探约翰拿起放大镜,仔细观察着犯罪现场的每一个角落,他知道,真相就隐藏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
视觉:想象一个侦探在昏暗的房间里,手持放大镜,专注地观察着一张旧照片。 听觉:放大镜聚焦时发出的轻微“咔嚓”声,让人联想到专注和精确。
在不同语言中,放大镜的词汇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功能和象征意义是相似的。例如,在法语中,放大镜被称为“loupe”。
放大镜不仅是实用的光学工具,也是文化和文学中的重要符号。它提醒我们要细致观察,深入思考,无论是在科学研究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对放大镜的学习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细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将这种细致的观察力应用到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大】
“大夫”、“大王”。
世代。 同: 代
【引证】
《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
3.
【镜】
(形声。从金,竟声。本义:照形取影的器具)。
同本义 古镜以铜或铁铸,也有用玉的,盘状,正面磨光发亮,背面有纹饰。
【引证】
《玉篇》-镜,鉴也。 、 《说文》-镜,景也。 、 《大戴礼记·保傅》-明镜者可以察形也。 、 《汉书·谷永传》-以镜考己行。 、 《战国策·齐策》-窥镜而自视。 、 《乐府诗集·木兰诗》-对镜帖花黄。 、 唐·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如镜之新开。
【组词】
镜袱、 镜心、 镜月、 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