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3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7:22
畏缩:指因害怕、胆怯或缺乏自信而退缩、不敢前进的行为或状态。
畏缩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畏”意为害怕,“缩”意为退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更加广泛。
在东方文化中,畏缩有时被视为一种负面特质,与缺乏自信和勇气相关。在西方文化中,虽然也认为畏缩是不利的,但更强调个人成长和克服恐惧的重要性。
畏缩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胆怯、无力感和逃避。它可能激发人们对于勇敢和坚持的渴望。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公开演讲前感到畏缩,但最终通过准备和练习克服了这种感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风暴的呼啸中,他畏缩于内心的角落,直到勇气如晨光般照亮前行的路。”
畏缩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蜷缩的身体,或者是一种低沉、颤抖的声音,这些都可以通过视觉艺术或音乐来表达。
在英语中,“畏缩”可以对应为“shrink”或“cringe”,它们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但都传达了因害怕而退缩的意思。
畏缩是一个描述因害怕而退缩的词汇,它在不同语境和文化中都有应用。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状态,并在语言表达中更准确地使用它。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缩】
(形声。从糸(mì),宿声。糸,细丝,与绳索有关。本义:捆束)。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緜》-其绳则直,缩版以载。 、 《说文》。朱曰:“许书之乱字皆治也,理也。此说解及尔雅之乱,正谓治理。”-缩,乱也。 、 《仪礼·乡饮酒礼》-磬阶闲缩霤。 、 《仪礼·乡射礼·大射仪》-十纯则缩而委之。 、 《仪礼·士丧礼》-绞横三缩一。 、 《礼记·檀弓》-冠缩缝。 、 《礼记·丧大纪》-布绞缩者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