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7:15: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7:15:31
审美对象:这个词汇指的是被人们用来欣赏、评价其美学价值的任何事物或现象。它可以是自然景观、艺术品、建筑、音乐、文学作品,甚至是人的外貌或行为。
在文学中,审美对象常常是诗歌、小说或戏剧中的核心元素,作者通过描述这些对象来传达情感和主题。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讨论他们认为美丽或有趣的事物。在专业领域,如艺术史或美学,审美对象是研究和分析的主要对象。
同义词:美学客体、艺术对象、美的载体 反义词:非审美对象、丑陋之物
“审美对象”一词源自德语的“ästhetisches Objekt”,在18世纪随着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兴起而逐渐被广泛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应用范围都有所扩展。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审美对象的定义和价值标准可能会有很大差异。例如,某些文化可能更重视自然景观的美,而其他文化可能更偏重于艺术作品。
对于我来说,审美对象常常引发一种宁静和愉悦的情感。它们让我思考美的本质和多样性,激发我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力的追求。
在我的生活中,我经常尝试从日常环境中寻找审美对象,无论是通过摄影捕捉美丽的风景,还是通过阅读来欣赏文学作品的美。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审美对象”:
晨曦初现,天边一抹红, 审美对象,心中悄然动。 自然之笔,绘出无边景, 心灵之眼,捕捉每一帧。
想象一幅画,画中有一片宁静的湖泊,湖面倒映着蓝天和白云。这幅画可以作为一个审美对象,引发观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思考。
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审美对象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东方文化中,和谐与平衡常常被视为美的核心要素,而在西方文化中,个性和创新可能更受重视。
通过对“审美对象”的深入学习,我更加理解了美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个词汇不仅帮助我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敏锐地发现和欣赏美。
1.
【审】
(会意。从宀番。宀房屋。番,兽足。屋里有兽足印,能仔细分辨。简体字从宀申声。本义:详究;考察)。
同本义。
【引证】
《荀子·非相》-审,谓详观其道也。 、 《吕氏春秋·察传》-闻而审,则为福矣。 、 《吕氏春秋·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直以不能内审诸己,外受流言,沉迷猖獗,以至于此。
【组词】
审时、 审物、 审形、 审决、 审机而行、 审别、 审势
2.
【美】
(会意。金文字形,从羊,从大,古人以羊为主要副食品,肥壮的羊吃起来味很美。本义:味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美,甘也。 、 《管子·五行》。注:“谓甘露醴泉之类也。”-然后天地之美生。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食必珍美。
【组词】
美酒;美甘甘、 美味、 美食
3.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4.
【象】
(象形。甲骨文字形,突出其长鼻。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
象科的,特别是象属(Elephas)和非洲象属(Loxodonta)的体型极大而粗重的几乎无毛的四足动物。
【引证】
《说文》-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像鼻牙四足尾 之形。 、 《山海经·南山经》-祷过之山多象。 、 《汉书·司马相如传》-穷奇象犀。 、 《汉书·张骞传》-其民乘象以战。 、 《诗·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
【组词】
象口、 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