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6:12: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6:12:29
词汇“众奴”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和可能的语境中进行推测和解释。
“众奴”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众多的奴隶”或“许多被奴役的人”。在古代社会,奴隶是指被剥夺自由、被迫为他人劳动的人。因此,“众奴”可能指的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的人都被剥夺了自由,被迫从事劳动。
由于“众奴”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很少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在描述奴隶制度或奴隶社会的背景下出现。例如,在描述古代罗马或希腊的奴隶制度时,可能会使用到这个词汇。
“众奴”由“众”和“奴”两个字组成。“众”意味着许多或群体,“奴”指的是奴隶。在古代汉语中,“奴”一词就已经存在,用来指代奴隶。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制度逐渐消失,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也大大降低。
在古代社会,奴隶制度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制度,奴隶被视为财产,可以被买卖和转让。在现代社会,奴隶制度已经被普遍废除,但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现代形式的奴役和人口贩卖。
提到“众奴”,可能会引起对历史上的不公和苦难的联想,以及对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的奴役现象的关注和反思。
由于“众奴”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很少会遇到与该词汇直接相关的经历或故事。
在创作中,可以将“众奴”用于描述一个历史场景,或者作为一个象征,代表被压迫和被剥夺自由的群体。
提到“众奴”,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奴隶劳动的场景,或者是关于奴隶制度的纪录片和电影中的画面和声音。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词汇来描述奴隶群体,例如英语中的“slave masses”或“slave population”。
“众奴”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社会的发展,以及对现代社会中仍然存在的奴役现象保持警觉。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1.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引证】
《国语·周语》-人三为众。 、 《易·说卦》-坤为众。 、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后汉书·杨终传》-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庸众而野。 、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史记·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激众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吾村之众。
2.
【奴】
(会意。从女,从又。女指女奴,又(手)指用手掠夺之。一说又(手)指女奴从事劳动。本义:奴隶;奴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奴,奴婢皆古之罪人也。 、 《周礼·司厉》-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于舂槁。 、 明·高启《书博鸡者事》-从群奴而驰。 、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庸奴。